100%

遼文萃  (清)王仁俊 輯

  ●目錄

  序

  述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遼史藝文志補證一卷

  ●自序

  歲在戊戌客武昌官報局暇編遼文十四卷既脫橐嘉興沈子培比部曾植侯官陳石遺孝廉衍慫恿付梓因循未果嗣聞江陰繆筱珊先生方輯此文遂置之甲辰春自寶塔洲還楚省先生示新刊六卷比斠舊稿則雲自在堪本外尚賸百餘篇復發篋陳書搜闕補遺凡所已刊悉予刪落黃陂陳士可徵君毅復叚吾遼東行部志承德府志踵事訂補都為八卷於是契丹遺文蓋萃於此矣至於編輯大恉別詳例言考證所及綴以藝文不以卷軸之隘而濫收猶先生之意也

  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十二月之望吳縣王仁俊序於楚孫卿故里

  ●述例

  上古至隋唐至明皆有總集惟五代及遼闕如仁俊自甲午散館職慨然曰是不才之責也乃發憤為五代文薈遼文萃至戊戌而遼文成易序卦傳萃者聚也小爾雅廣言萃集也遼文命名竊取斯義

  詔令作者金文雅因年號注明某宗金文最則第標某年不著某宗今從文最以詔令多臣工代草也然有史明載某帝手著者則表之金文最於錄金史者不注某卷某傳繙閱為難今悉詳注

  撰文之年代及其事之起訖有須考核者略加案語亦以文紀事之例也

  有一文而二書采引小有異同者附入案語其異同較多者另據某書錄之

  金文最於西夏高麗在臣服遼時者采之此則止錄高麗與遼往還者其西夏文已別編不復出

  凡刻入遼文存者概從刪去惟作者姓字履貫繆本未考俊舊稿一卷因文論人頗資考核今依二書次序編列作者已見前刻仍不芟除南宋文範金文雅均有作者考今依其例

  凡遼文已佚而篇目猶散見他書者彌可珍貴搜而輯之冀不負作者之苦心也

  遼人藝文史無專志近人編錄亦尚未盡今補之證之以完移刺氏之文獻

  遼自唐季基於朔方造邦本席於干戈致治能資於黼黻觀市赦罪則脗合六典之規臨軒策士則恪遵三歲之制政刑日舉品式備舉見托克托進遼史表於此見遼人文之盛故金初無文字自金太祖得遼人韓昉而言始文非偶然也

  後唐天成三年王晏球等獲契丹絹書二封來進明宗命宣示羣臣莫有識其文字者契丹本無文記唯刻木為信漢人陷蕃者以隸書隸書 【 隸書:衍文】 之半就加增減撰為胡書同光之後稍稍有之見五代會要二十九據此是遼本無文記在後唐時已然

  遼自太宗建國號大遼以後聖宗統和元年後國號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復稱大遼遼史俱沒而不書見潛研堂跋尾據此知國號更易史氏猶深沒其文況詔令章奏哉

  壽隆二年劉輝上書曰宋歐陽修編五代史附我朝於四夷妄加貶訾令臣下妄意作史臣請以趙氏初起事蹟詳附國史上嘉其言據此是輝嘗與史事而監修史館輝未繫銜則史闕者多矣

  遼書禁甚嚴傳入中國者法皆死見夢溪筆談據此知流傳出境罪至於死文字安得而傳耶

  金章宗命民間遼時碑誌及文字悉送上官見金史據此知遼碑版至今間有存者蓋由乎此然轉因此詔而遼文之流傳於民間者百無一二矣

  遼人主盟將一百年如南衙不主兵北司不理民縣長官專用文吏其間可記之事多矣泰和中詔修遼史書成尋有南遷之變簡冊散失世不復見今人語遼事至不知起滅凡幾周春曰余輯遼詩話徧閱十六州志無足采者即遼時事迹寥寥俊輯遼文蓋與萅兮同慨矣說詳俊所續遼詩話

  有史載詔書約文申義者如乾亨六年霜寒災民饑詔三司舊以稅錢折粟估價不實其增以利民十三年詔諸道置義倉歲秋社民隨所獲戶出粟庤倉社司籍其目歲儉發以振民十五年詔免南京舊欠義倉粟仍禁諸軍官非時畋牧妨農興宗即位禁諸職官不得擅造酒糜穀有婚祭者有給文字始聽太平七年詔諸屯田在官斛粟不得擅貸在屯者力耕公田不輸稅賦十五年又詔山前後未納稅戶並於密雲燕樂兩縣占田置業入稅大延綝之亂連年詔復其租民始安靖均見食貨志上統和二年詔以南北府市場人少宜率當部車百乘赴集開奇峰路以通易州貿易開泰中詔諸道貧乏百姓有典質男女計傭價日以十文折盡還父母開泰中詔禁諸路不得貨銅鐵以防私鑄又禁銅鐵賣入回鶻道宗之世詔楊遵最徵戶部司逋戶舊錢得四十餘萬鏹統和初令有司諭諸行宮布帛短狹不中尺度者不粥於巿均見食貨志下

  有史載表奏止錄大意者如太平九年燕地饑戶部副使王嘉請造船募習海漕者移遼東粟餉燕議者稱道險不便而寢開遠軍故事民歲輸稅斗粟折五錢耶律穆濟守郡表請折六錢見食貨志上聖宗統和初燕京留守司言民艱食請弛居庸關稅以通山西糴易見食貨志下

  有詔止二三語者如道宗紀詔曰方夏長養鳥獸孳育之時不得縱火於郊禮志正旦朝賀儀之傳宣云履新之歲與公尊同之二句

  有佚句僅存者如契丹王鴻基鑄兩佛像銘其背曰願後世生中國見嵩山集此道宗事又建州大悲心陀羅尼石幢首云奉為承天太后昭聖皇帝皇后萬歲承天乃聖宗太后尊號昭聖乃聖宗初即位時尊號見承德府志藝文

  有似文而實為口說者如讓蕭托雲請益軍詔叛者既服兵安用益且前日之役死傷甚眾若從汝謀邊事何時而息見本傳

  有文字太俚者如燕軍士妻寄夫詩曰垂楊傳語山丹你到江南艱難你那裏討箇南浦?女我這裏嫁箇契丹見軒渠集

  有記事太質者如獨樂寺劉成碑故尚父秦王請談真大師入獨樂寺修觀音閣以統和二年冬十月再建上下兩級東西五間南北八架大閣一所重塑十二面觀世音菩薩像見盤山志又幽州盧文進嘗云陷契丹中屢入絕塞正晝方獵忽天色晦黑眾星燦然問蕃人云所謂笪卻日也以此為常頃之乃明方午也見南部新書

  有遼人使命為對偶文字者如李儼持盤中杏曰來未開花如今多幸蔡京舉棃云去雖葉落未可輕離見老學庵筆記劉沆使虜契丹館客曰對酒如澠繫行人而不住沆應聲曰在北曰狄吹出塞以何妨見劉邠中山詩話按興宗紀重熙十年冬宋遣劉沆王整來賀應聖節即此事高麗肅宗明孝王七年遼遣中書舍人孟初來賀生辰兵部員外郎金緣為館伴初見其年少頗易之一日並轡出郊雪始霽初唱云馬蹏踏雪乾雷動緣即對曰旗尾翻風烈火飛初愕然曰真天才也見東國史略

  有石刻太殘泐者如太康五年武州寧遠縣經幢記止存三十餘字凡屬此類概從割愛附記於此後有續者勿據此以補吾書也

  ●遼文萃卷一

  詩

  詔

  冊

  敕

  ◆詩◆

  以司空大師不肯賦詩以詩挑之

  和詩二首

  天安節題松鶴圖

  ○以司空大師不肯賦詩以詩挑之

  興宗

  為避綺吟不肯吟既吟何必昧真心吾師如此過形外弟子爭能識淺深 【 遼東行部志引海山文集】

  ○和詩二首

  沙門郎思孝

  為愧荒疏不敢吟不吟恐忤帝王心本吟出世不吟意以此來批見過深 【 又】

  天子天才已善吟那堪二相更同心直饒萬國猶難敵一智寧當三智深 【 又】

  ○天安節題松鶴圖

  沙門郎思孝

  千載鶴棲萬歲松霜翎一點碧枝中四時有變此無變願與吾皇聖壽同 【 又】

  按金王寂遼東行部志曰得海山文集乃遼司空大師居覺花島海雲寺時所製也故目其集曰海山師姓郎名思孝蚤年舉進士第更歷郡縣一日厭棄塵俗祝髮被緇已而行業超絕名動天下當遼興宗時尊崇佛教自國主以下親王貴主皆師之嘗錫師號曰崇祿大夫守司空輔國大師凡上章表名而不臣興宗每萬機之暇與師對榻以師不肯作詩先以詩挑之云云師和之云云二相謂杜令公劉侍中也後題松鶴圖云云

  ◆詔◆

  免黥詔

  使高麗崔延嘏還齎詔

  使高麗金元沖還齎詔

  遣大理卿韓保衡賜高麗王詔

  遣王永言賜高麗王詔

  遣蕭慎微等賜高麗王詔

  復高麗王論停榷場詔

  秦晉王耶律淳立赦詔

  遙降天祚帝為湘陰王詔

  天祚聞耶律淳卒詔

  改元與百官詔

  ○免黥詔 【 重熙二年】

  犯罪而悔過自新者亦有可用之人一黥其面終身為辱朕甚憫焉後犯終身徒者止刺頸奴婢犯逃若盜其主物主無得擅黥其面刺臂及頸者聽犯竊盜者初刺右臂再刺左三刺頸之右四刺左至於五則處死 【 刑法志下】

  ○使高麗崔延嘏還齎詔 【 重熙七年】

  卿世稟聲朔歲奉梯航近覽奉章備觀誠懇嘉歎良多勉思永圖無曠述職 【 東國通鑑】

  ○使高麗金元沖還齎詔 【 重熙七年】

  省所上表夏季起居事具悉卿挺身方略善撫世封得愛戴於東韓盡傾虔於北闕屬歊蒸之在候馳章奏以問安嘉矚之懷每興增切 【 高麗史】

  又詔

  省所上表謝恩令朝貢并進捧金吸瓶銀藥瓶幞頭紗紵布貢平布腦原茶大紙細墨龍鬚??登席等事具悉卿權司國宇欽奉朝廷昨差使人遠敷忠款述累世傾輪之節達近年阻限之由乞重效於梯航願永為於藩翰載觀恭順尋示允從煩致謝章仍陳貢篚顧閱之際媿歎良深 【 高麗史】

  又詔

  省所奏已行用重熙年號事具悉卿咋者乞修朝貢尋允奉陳使介回旋知我紀年之號書文稟用見其向日之誠省覽歎嘉不忘於意 【 高麗史】

  ○遣大理卿韓保衡賜高麗王詔 【 重熙八年】

  地控東域星環北辰愈堅奉上之心宜舉策勳之典遐馳使馭載啟王封是謂恩榮所宜祇荷今差大理卿韓保衡往彼賜卿官告一通欶牒一道到可祗受官告曰朕體天洪覆酌古通規內則推皇家懷遠之誠外則付王國專征之柄航棧不可以輕入車書不可以妄同庶及羣雄永全大義與其軒習弧矢而夏陳干戚曷若周分藩屏而漢誓山河其有業重桓文望高辰卞紹祖宗之云始革先王之不恭貢土疆而廣我提封奉玉帛而首諸方面安和是務忠肅為容宜舉彝章特敷寵數權知高麗國王王亨奇姿玉瑩偉量淵渟鼇丘聳架海之雄旁鍾秀拔龍宿挺麗天之采俯降精英而自守名區大開霸府動靜克遵於典則寐興能制於驕矜千里甸畿先臻富庶一方民俗咸荷恩榮成奕世之令名得殿邦之異略是用專馳騑轡遠降龍綸玄菟全封榮加於一字溫貂峻秩兼示於三師馭貴崇階功褒懿號廣疏井賦茂獎忠庸於戲星辰在拱北之躔則為合度江漢得朝宗之路乃是安流勉服斯言勿煩常訓可授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國高麗國王食邑七千戶食實封一千戶仍賜輸忠保義奉國六字功臣 【 高麗史】

  ○遣王永言賜高麗王詔 【 重熙十一年】

  朕以關南十縣我國舊基將舉兵師議復土壤宋朝累馳專介懇發重言定於舊貢銀絹三十萬兩匹外每年別納金繪之儀用代賦與之物再論盟約永卜歡和其諸道兵馬等優給蠲免賦調竝已放還本部夫何眇躬成此美事今文武百辟中外庶官屢拜封章載稽典故謂予有元功大略加予以懿號鴻名不獲固辭勉依羣請已撰定十一月三日兩宮竝行大禮卿稱藩事上望闕輸忠遐想聞知必增慶悅今差禮部尚書王永言齎詔往彼示諭 【 高麗史】

  ○遣蕭慎微等賜高麗王詔 【 重熙十二年】

  朕猥以眇德嗣受丕圖賴六聖之垂休致八方之咸乂近從羣懇祇受鴻名凡在照臨畢均慶賞卿世欽聲朔地襲土茅航海罄述職之儀事大竭為臣之節屬陳鉅禮載舉彝章特推進秩之恩併茂疇庸之數今遣使左監門衞上將軍蕭慎微使副尚書禮部侍郎韓紹文持節備禮冊命并賜車服冠劍印綬及國信等物具如別錄到可祗受 【 高麗史】

  ○復高麗王論停榷場詔 【 大安四年】

  屢抗封章請停榷場諒惟細故詎假繁辭邇議便宜況未創置務從安帖以盡傾輸釋乃深疑體予至意 【 東國通鑑】

  ○秦晉王耶律淳立赦詔 【 保大三年僭改建德 【 德:福】 元年】

  自我烈祖肇創造之功至於太宗恢廓清之業故得奄有區夏全付子孫邇後纂承罔不祗肅傳二百祀之逾遠得億兆人之底寧蓋太平或弛於細娛 【 寫本作細防】 而內治多遺於外患以是邊鄙生茲寇讎漸為蔓草之難圖公肆長蛇之薦食敢來問鼎直欲爭衡敵壘尚遙王師自潰兵非不銳事止失和使故乘輿越在草莽地隔不果相越旬餘莫知所歸三邊蕩搖百姓震懾懼不相保謂將疇依咸云六合為家不可一日無主共戴眇質用登至尊皆出素衷尚慙否德又念與其長天下之亂曷若復我家之功苟其宗社不移亦曰神靈所望勢不克避理當共知嗚呼朕以久處王藩歷更政務 【 寫本作政路】 凡民疾苦與事便宜靡所不知亦曾熟慮自今以後革弊為先所期俾四海用寧不敢以萬乘為樂敢告遠邇予不食言 【 北盟會編五】

  按淳後世稱北遼附天祚紀保大二年天祚入夾山官屬勸進遂即位百官上號天錫皇帝諡曰孝章皇帝廟號宣宗

  ○遙降天祚帝為湘陰王詔 【 保大三年】

  大道既隱不行揖遜之風皇天無私自有廢興之數事貴得效人難力為朕幼保青宮長歸朱邸雖曰人情之久繫誰云神器之可求欲避周公之嫌未忘季札之節奈何一旦之無主致使四海之求君推戴四從詎 【 詎:謳】 歌百和不敢墜祖宗之業勉與攬帝王之權實懼纂圖之為難尚思復辟之可待近得羣臣之奏概陳前主之非所謂愎諫矜能比頑棄德躁動靡常節平居無話言室家之杼柚盡空更恣淫費宗廟之衣冠見毀不輟常畋漢子之戮實無名伋妻之亂孰可忍加以權臣壅隔政事糾紛左右離心遐邇解體訖無悛悟以致播遷伊慼自貽大勢巳去是謂辜四海之望安得冒一人之稱宜削徽名用昭否德方朕心之牽愛尚不忍從奈羣議之大公正復見請勉循故事用降新封可降封為湘陰王嗚呼命不于常事非得已豈予小子敢專位號之尊蓋徇眾心以為社稷之計凡在聞聽體予至懷 【 契丹國志】

  按此與北盟會編異權臣四句會編無之另錄於後

  大道既隱不行揖遜之風皇天無私自有廢興之數事易德效人難為力朕幼保青宮長歸朱邸雖為人情之久係誰云神器之可求欲避周公之嫌未忘季札之節奈何一旦之無主致使兆民之求君推戴四從謳歌百和不敢負祖宗之業勉與攬帝王之權尚慮纂圖之為難庶期復辟之有待近得羣臣之奏槩陳前主之非所謂愎諫矜能比頑棄德躁動靡常節平居無話言室家之杼軸成空更滋淫費陵廟之衣冠見毀不輟常田漢嫡之戮實出無名伋妻之亂尤不可記迄無悛改以至播遷伊戚自貽大勢已去是謂絕四海之望安得冒一人之稱宜削徽名用昭否德方朕心之牽愛尚不忍從奈羣議之為公正復見請是以勉稽故事用降新封嗚呼進退惟公廢興有義豈予小子欲專位號之崇蓋徇眾心以為社稷之計凡在聞聽體朕意焉 【 北盟會編五】

  ○天祚聞耶律淳卒詔 【 德興元年】

  天命至大不可以力回神器至公未聞以智取古今定論歷數難移是以聖人戒於盜竊故秦晉國王耶律淳九族之內推為叔父之尊百官之中未有人臣之重趨朝不拜文印不名嘗降璽書別頒金券日隆恩禮朕實推崇眾所共知無負於爾比因寇亂遂肆窺覦外徒有周公之儀內實稔子帶之惡不顧大義欲儹初心任用小人謀危大寶僭稱帝號私授天官指斥乘輿偽造符寶輕發文字肆赦改元以屠沽商賈為翌戴之臣以佞媚狙詐處清密之任不踰累月便至台階刑獄濫冤紀綱紊亂恣縱將士剽掠州城致我燕人陷於塗炭天方悔過神不助奸視息偷存未及百日一身殄滅絕嗣覆家人鬼所讐取笑天下而又輒申遺令擅建長秋妄委婦人專行偽命其逆臣李處溫父子同恣貪婪殺戮無辜助為不法眾心離散立致分崩狼狽荒迷容身無地罪誠難貸令在必行假其餘生庸示寬大據耶律淳大為不道棄義負恩攘戾祖宗朕不敢赦應所授官爵封號盡行削奪并妻蕭氏亦降為庶人仍改姓虺氏外據皇太叔并妃別無關礙更不施行其封爵懿號一切仍舊嗚呼仰觀天意俯察輿情勉而行之朕亦不忍且仲尼作春秋亂臣賊子懼後之為臣子者可不慎哉 【 北盟會編九】

  ○改元與百官詔 【 延慶元年】

  朕與卿等行三萬里跋涉沙漠夙夜艱勤賴祖宗之福卿等之力冒登天位爾祖爾父宜加恤典共享尊榮 【 天祚紀】

  ◆冊◆

  立石敬塘為大晉皇帝冊

  遣蕭慎微等賜高麗王冊

  遣宋璘賜高麗王冊

  金主為東懷國皇帝冊

  ○立石敬塘為大晉皇帝冊 【 天顯九年】

  維天顯九年歲次丙申十一月丙戌朔十二日丁酉大契丹皇帝若曰於戲元氣肇開樹之以君天命不恆人輔惟德故商政衰而周道盛秦德亂而漢圖昌人事天心古今靡異咨爾子晉王神鍾睿哲天贊英雄叶夢日以儲祥應澄河而啟運迨事數帝歷試諸艱武略文經迺由天縱忠規孝節固自生知猥以眇躬奄有北土暨明宗之享國也與我先哲王保奉明契所期子孫順承患難相濟丹書未泯白日難欺顧予纂承匪敢失墜爾惟近戚實係本枝所以予視爾若子爾待予猶父也朕昨以獨夫從珂本非公族竊據寶圖棄義忘恩逆天暴物誅翦骨肉離間忠良聽任矯諛威虐黎獻華夷震悚內外崩離知爾無辜為彼致害敢徵眾旅來逼嚴城雖併吞之志甚堅而幽顯之情何負達予聞聽深激憤驚乃命興師為爾除患親提萬旅遠殄羣兇但赴急艱罔辭艱險果見神祇助順卿士協謀旗一麾而棄甲平山鼓三作而殭尸徧野雖以遂予本志快彼羣心將期稅駕金河班師玉塞矧今中原無主四海未寧茫茫生民若墜塗炭況萬幾不可以暫廢大寶不可以久虛拯溺救焚當在此日爾有庇民之德格于上下爾有勘難之勳光于區宇爾有無私之行通乎神明爾有不言之信彰乎兆庶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爾躬是用命爾當踐皇極仍以爾自茲并土首建義旗宜以國號曰晉朕永與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於戲補百王之闕禮行茲盛典成千載之大義遂我初心爾其永保兆民勉持一德慎乃有位允執厥中亦惟無疆之休其誡之哉 【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

  ○遣蕭慎微等賜高麗王冊 【 重熙十二年】

  朕膺穹旻之寄紹祖宗之基四表歸仁偃靈旗而定霸百官考禮鏤寶冊以加尊遐眷帝臣踐開國社航海之誠靡怠帶河之誓愈堅屬覃慶之在辰宜頒恩而及遠式遵徽典特舉寵章咨爾輸忠保義奉國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國高麗國王食邑七千戶食實封一千戶王亨英哲間時仁慈纘服張皇土宇亙日域以分圻尊獎天朝仰宸居而送款戴舜樹弼成之業匡周規夾輔之勳化被蒼隅聲敷青畎朕昨戒嚴駕巡撫京畿邦尹展肆覲之儀都人契來蘇之望干戈不試獄市惟齊羣方則慕義向風交馳玉帛鄰國則畏威懷德增納金縑聿臻累洽之期適亨虛名之冊是推皇澤首及王藩進絕席之崇資正專車之峻秩原田益賦美號褒功是用遣使蕭慎微使副韓紹文持節備禮冊命汝為守太傅兼中書令加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三百戶仍賜同德致理四字功臣散官勳爵如故於戲守君子國冠諸侯王論道而為周師奮庸而登漢相維堅臣節以答皇家享富貴於昌時傳功名於長世輝流竹素永惟欽哉 【 高麗史】

  ○遣宋璘賜高麗王冊 【 重熙十六年】

  眷乃馬韓之地素稱龍節之邦代襲王封品高人爵分頒金盭表榮觀於諸侯申錫彤玈得顓征於四履爰屬傑時之器允膺纘服之權載歷臧時式均徽典權知高麗國王事王徽應基運之數鍾英異之靈天麟迥首於龜龍遹明嘉瑞日觀徧崇於嵩華夙煥函經負文武之全材識忠孝之大本粵自勝衣有始構室推良靜守貞純動循禮樂慕桓文之霸業精衞霍之兵符富厥令圖稔茲淑會洎帥臣之告闕亟蕃國之歸尊而能惠洽一方情協羣望因露章而斯暨致寵數以難稽是宜用顯被於紫綸俾特建於元社倚為左相峻陟三卿超隮馭貴之階優賜褒宮之號盈疏實賦劇轉清勳於戲周天王之重非熊止遙分於齊壤漢高祖之刑白馬仍納約於劉宗順考古先罕偕恩禮用卜悠長之祚愈堅匡合之誠勉佩訓言仰迪神祐可特授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國封高麗國王食邑七千戶食實封一千戶兼賜匡時致理竭節功臣之號 【 高麗史】

  ○金主為東懷國皇帝冊 【 天慶九年】

  朕對天地之閎休荷祖宗之丕業九州四海咸在統臨一日萬幾敢忘任重宵衣為事嗣服宅心眷惟肅慎之區實介扶餘之俗土濱巨浸材布中區雅有山川之名承其祖父之緒碧雲袤野固須挺於渠材皓雪飛箱疇不推於絕駕章封屢報誠意交孚載念遙芬宜膺多戩嗚呼義敦友睦地列豐腴惟信可以待人惟寬可以馴物戒只戒只式孚於休 【 謀夏錄】

  ◆敕◆

  賜高麗將敕

  甲午以錦衣銀器等物賜鎮將敕

  ○賜高麗將敕 【 統和二十八年】

  朕以前王誦紹其祖服為我藩臣捍禦封陲忽被姦凶所害朕將精銳來討罪人其餘脅從皆與原免況汝等受前王撫綏之惠知歷代順逆之由當體朕懷無貽後悔 【 東國通鑑】

  ○甲午以錦衣銀器等物賜鎮將敕 【 統和二十八年】

  省所上表奏具悉朕纂承五聖臨御萬邦忠良則必示旌褒凶逆則須行誅伐以康兆弒其故主挾彼幼君轉恣姦豪大示威福故親行誅伐已臨近境比頒綸旨式示招懷遽覽封章未聞歸款汝等必知逆順豈可助謀於逆黨不思雪憤於前王宜顧安危預分禍福 【 東國通鑑】 將柴冊遣使敕并羣臣對

  先帝升遐有伯叔父兄在當選賢者沖人不德何以為謀羣臣對曰臣等以先帝厚恩陛下明德咸願盡心敢有他圖皇帝令曰必從汝等所願我將信明賞罰爾有功陟而任之爾有罪黜而棄之若聽朕命則當謨之僉曰唯帝命是從 【 禮志一】

  遼文萃卷一

  ●遼文萃卷二

  表

  奏疏

  上書

  銘

  序

  ◆表◆

  請立太祖表

  高麗李守和回表

  高麗朴寅亮陳情表

  以涿州降宋表

  蕭太后遣使至宋納款稱臣表

  偽為夏元昊歸款表

  高麗王謝表

  ○請立太祖表

  聞裕悅之生也神光屬天異香盈幄夢受神誨龍錫金佩天道無私必應有德我國削弱齮齕於鄰部日久以故生聖人以興起之汗知天意故有是命且約尼九營棋布非無可立者小大臣民屬心裕悅天也昔者裕悅伯父實嚕嘗曰吾猶蛇兒猶龍也天時人事幾不可失 【 本傳】

  ○高麗李守和回表 【 統和二十八年】

  臣等昨奉詔泥輒陳心石望賜泣辜之惠切祈解網之仁 【 東國通鑑】

  ○高麗朴寅亮陳情表 【 壽隆二年】

  普天之下既莫非王土王臣尺地之餘何必曰我疆我理又曰歸汶陽之舊田撫綏敝邑回長沙之拙袖抃舞昌辰【 東國通鑑】

  按東鑑九月高麗右僕射參知政事朴寅亮卒寅亮文詞雅麗宋熙寧中與金覲使宋所著尺牘表狀及題詠宋人稱之至刊二公詩文號小華集遼嘗欲過鴨綠江為界寅亮修陳情表云遼帝覽之寢其議卒諡文烈

  ○以涿州降宋表 【 保大二年】

  郭藥師

  臣聞天下有道則臣民非后何戴是謂天人之極致豈非古今之常情百姓係心素憤北夷之怨一時翹喜咸歸中國之明臣躬領州縣僚屬豪右子弟官員僧道軍吏百姓等奮臂約一萬人斬首至三千級永屬徯蘇之望舉懷賴慶之思 【 北盟會編九引封氏編年】

  按燕雲奉使錄所載有異更列於後

  伏聞蕃漢之人實為異類羊狼之伍不可同居自生夷貉之鄉未被衣冠之化常思戴日何啻望霓昨天祚皇帝怠棄鑾輿越在草莽萬姓無依棲之地五都有板蕩之危雖宣宗嗣國旋至奄忽女后攝政尤難撫綏誠天命之有歸非人力之能致臣藥師等雖屬多難莫生異心蓋所居父母之邦不可廢臣子之節今契丹自為戎首竊稔奸謀燔燒我里廬虔劉我士女報之以怨撫乃以仇臣藥師等以是競思戴舜以同心不可助桀而為虐今將所管押馬步軍用申懇悃伏願皇帝陛下副茲多望憫此哀鳴時開天地之恩許入風雲之會實所願也非敢望焉臣藥師等無任瞻天慕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以聞臣藥師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言宣和四年九月十日遼國常勝軍都管押諸衞上將軍臣郭藥師等表奏 【 又引燕雲奉使錄】

  ○蕭太后遣使至宋納款稱臣表 【 德興元年】

  遼國太后妾蕭氏言蓋聞溟海納汙繄眾流而畢會太陽舒照豈爝火以猶飛方天下之大同故聖人之有作拊心悼往飲泣陳辭伏念妾先世乘唐晉之季年割燕雲之外地暨逢聖運已受齊盟義篤一家誓傳百禩孰謂天心改卜國步多艱先王遇板蕩之餘勵興復之志始歷推戴奄致淪殂爰屬惸嫠俾續禴祀常欲引干戈而自衛與社稷以偕亡伏念生靈重罹塗炭與其陷執迷之咎曷若為奉上之勤伏遇皇帝陛下四海宅心兆人歸命敷文德以柔遠奮武烈以訓時必將拯救黎元混一區宇仰承嚴命敢稽歸款之誠庶保餘生猶荷永綏之惠今差永昌宮使蕭容乾文閣直學士韓昉等詣闕奉表陳奏以聞臣妾蕭氏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言德興元年九月十日遼國太后臣妾蕭氏上表 【 北盟會編十引封氏編年】

  ○偽為夏元昊歸款表

  元昊曩自先朝求為鉅援據一方之裂壤迨二世以襲封梟音易變犬態多端忘牢豢之深恩肆狂悖之兇性擅誘邊俗巧諜歡鄰罪既貫盈理當難赦是用躬驅銳旅往覆危巢方邇賊庭乞修覲禮 【 儒林公議】

  ○高麗王謝表

  中國三甲子方得一朝大邦一周天每修六貢 【 文獻通考四裔考】

  ◆奏疏◆

  左右軍國要務奏

  討晉帝石重貴杜重威奏

  募人穫奏

  請復民租奏

  農事奏

  諫濫刑

  諫伐高麗疏

  省罷戍役疏

  高麗遣殿中少監崔延嘏來奏狀

  請不納元昊降疏

  力諫天祚疏

  伊遜請賜牧地奏

  宋延慶殿奏

  ○左右軍國要務奏 【 會同八年】

  軍國之務愛民為本民富則兵足兵足則國彊 【 食貨志上】

  ○討晉帝石重貴杜重威奏

  耶律圖勒錦

  臣愚竊以為陛下樂於安逸則謹守四境可也既欲擴大疆守出師遠攻詎能無厪聖慮若中路而止適為賊利則必陷南京夷屬邑若此則爭戰未已吾民無奠枕之期矣且彼步我騎何慮不克況漢人足力弱而行緩如選輕銳騎先絕其餉道則事蔑不濟矣 【 本傳】

  ○募人穫奏 【 乾亨五年】

  韓德讓

  兵後逋民棄業禾稼棲畝募人穫之以半給穫者 【 本傳】

  ○請復民租奏 【 乾亨五年】

  昉 【 昉:在第九字室下】 室

  山西諸州給軍興民力凋敝田穀多躪於邊兵請復今年租 【 本傳】

  ○農事奏 【 統和】

  耶律昭

  西北之眾每歲農時一夫偵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給糺官之役當時沿邊各置屯田戍兵易田積穀以給軍饟 【 食貨志】

  ○諫濫刑

  耶律阿穆爾

  夫兄弟雖曰同胞賦性各異一行逆謀雖不與知輒坐以法是刑及無罪也自今雖同居兄弟不知情者免連坐 【 本傳】

  ○諫濫刑

  耶律阿穆爾

  夫兄弟雖曰同胞賦性各異一行逆謀雖不與知輒坐以法是刑及無罪也自今雖同居兄弟不知情者免連坐 【 本傳】

  ○諫伐高麗疏 【 統和二十八年】

  蕭迪里

  國家連年征討士卒抗敝況陛下在諒陰年穀不登創痍未復島夷小國城壘完固勝不為武萬一失利恐貽後悔不如遣一介之使往問其故彼若伏罪則已不然俟服除歲豐舉兵未晚 【 本傳】

  ○省罷戍役疏 【 重熙四年】

  耶律唐古

  自建哈屯城以來西蕃數為邊患每煩遠戍歲月既久國力耗竭不若復守故疆省罷戍役 【 本傳】

  ○高麗遣殿中少監崔延嘏來奏狀 【 重熙六年】

  當國伏自前皇太后聖帝降冊命以頒宣疏土封而定分但茲東域仰戴北辰連年不絕以勤王遞代相傳而述職頃以先臣亡兄纂承祖業歸附皇朝聞一德之君臨新頒慶澤將兩條之公事專奏宸聰未垂俞允之恩轉積遲疑之慮自從曩歲以到今辰雖迭換於炎涼且久停於朝貢近蒙睿旨頗愜鄙懷謹當遵太后之遺言固為藩屏撫小邦之弊俗虔奉闕庭更從文軌以輸誠永效梯航而展禮 【 東國通鑑】

  ○請不納元昊降疏 【 重熙十三年】

  蕭惠

  元昊忘奕世恩萌姦計車駕親臨不盡歸所掠天誘其衷使彼來迎天與不圖後悔何及 【 本傳】

  ○力諫天祚疏 【 保大四年】

  德宗

  自金人初陷長春遼陽則車駕不幸廣平淀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幸雲中自雲中而播遷夾山向以全師不謀戰備使舉國漢地皆為金有國勢至此而方求戰非計也當養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 【 天祚紀三】

  按亡遼錄有異特另錄於後

  自金人初陷長春遼陽兩路則車駕幸廣平甸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都雲中及陷雲中則奔夾山向以全師不謀戰備以至舉國漢地全為金人所有國勢微弱至此而方求戰非計也當養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 【 亡遼錄】

  按惜此諫天祚斥而不從率諸軍乘金人歸遇金人戰敗遂致二百三十餘年之祚亡焉忽焉而遼滅已湛然居士集懷古詩注曰大石林牙遼之宗臣挈眾而亡不滿二十年克西域數十國幅員數萬里傳數主凡百餘年頗尚文教西域至今思之廟號德宗又按天祚紀稱此諫天祚不從達實遂殺伊實及博勒和置北南面官屬自立為王遂所部西去西遼事附見天祚紀耶律所注即此事又西遷後所歷諸部考詳俊輯西遼史

  ○伊遜請賜牧地奏 【 太康元年】

  耶律音濟

  今牧地褊陿畜不蕃息豈可分賜臣下 【 本傳】

  ○宋延慶殿奏 【 天慶五年】

  李良嗣

  臣國主天祚皇帝耽酒嗜音禽色俱荒斥逐忠良任用羣小遠近生靈悉被苛政比年以來有女真阿骨打者知天祚失德用兵累年攻陷州縣加之潰卒尋為內患萬民罹苦遼國必亡願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順伐逆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願陛下速行薄伐脫或後時恐為女真得志蓋先動則制人後動則制於人 【 北盟會編一引封有功編年】

  ◆上書◆

  耶律華格將罷兵上書

  上皇帝書

  請分部治準布上書

  ○耶律華格將罷兵上書 【 開泰二年】

  耶律世良

  華格以為無事而還不思師老糧乏敵人已去焉能久守若益兵可克也 【 本傳】

  ○上皇帝書

  馬保忠

  彊天下者儒道弱天下者吏道今之授官大率吏而不儒崇儒道則鄉黨之行修修德行則冠冕之緒崇自今其有非聖帝明王孔孟聖賢之教者望下明詔痛禁絕之 【 契丹國志】

  ○請分部治準布上書

  蕭托雲

  準布今已服化宜各分部治為節度使 【 本傳】

  ◆銘◆

  靜安寺碑銘

  興中府安德州剏建靈巖寺碑銘

  靈感寺舍利塔碑銘

  ○靜安寺碑銘 【 咸雍六年】

  耶律興公

  五都錯峙帝宅尊乎中土則大定之分甲天下焉三教並化皇國崇乎至道則梵剎之制布域中焉苟或就風雨交會之邦闢龍象棲遊之境法興地□可得而言若夫迦文示寂之餘招提奉像之設締構獲其善報供事植其勝因則歷世建寺之文道之常矣今略而不書但敘茲地權與之事今太祖天皇帝總百年之正統開萬世之寶□公族衍盛枝葉芬茂故南大□諱景即帝之房孫也故左金吾衞上將軍諱寧即公之長子也故檢校太師左千牛衞上將軍知涿州軍州事諱昌允即金吾之子也協輔王室許國之勳即著並啟土宇裂壤之錫斯在天邑之北僅餘百里則公之故地焉嵐凝翠疊曰佛山山足民屋聚居若郡邑之大曰義州今蘭陵郡夫人蕭氏主之即太師公之妻也太師毓慶戚閈諱心

  佛乘車暇日以有思□憑高而肆望延岡委迆環甲第以遠周孤巘崔嵬枕閑田而下廓遂卜此地肇開勝藍雖經始之謀有先而考終之期奄速夫人抱未亡之永恨緝已墜之遺功發大勇猛之勝心資不思議之神力由是斲險為垣堙卑就寬長木下而翠色移貞璴出而雲光破風斤疊運遠谷回音雷杵高相寒泉交響金者冶缻者陶壁者圬材者斲彩者繪隅者塗眾工衒勤百事偕作起於清寧八年庚子歲成於咸雍八年壬子歲辰次一周元功告畢中其殿則曼茶羅□洎過未七佛明□高僧之像在焉雙其樓則修拓路藏洎聖賢諸傳章疏鈔記之部在焉遠侔東土則震隅設繪者□樂師如來近擬西方則兌位表形者□彌陀善逝至於十方寶相五佛粹容皆極其端嚴曲盡于妙□凡法堂僧宇廚室囷房洎廄庫客次靡不備有皇皇焉信解脫之閫域功德之叢林者也待其山月初霽巖雲半開飛搖金碧之輝動盪煙霞之色回簷落影暑氣由是夏銷鬬桷排空殘照于焉夕挂輪奐之盛可勝道哉先是□夫人之長男輟供職于行朝委都征于雜務得佛牙一顆大踰方寸牙上得舍利七百餘粒若珂□之質寶壜光射疑國兵之未分氎灰色交訝海龍之反施夫人且曰遺□蘊安葬是崇苟非堅固必貽後悔旁出乾位有孤峰山?景焉碧石嶔崯固□巔末遂募工鑱鑿深逾數丈石之開有文若花葉紛敷之狀厝窆之日眾數百人不約而集有祥雲蔧地彌覆其上逮至吉時則陽景舒光不差晷刻葬已□合郁郁如初遠近見者咸驚異之時咸雍五年九月九日也明年十一月既望□前後共三夜光氣燭天見者數千人復就石龕之前架一小殿則三聖八像阿羅漢之容悉皆具焉嗚呼智者始謀為利斯永善人作事獲福自多每至□暘谷欲暝曦輪將墜舍利之影落覆邱塋則太師公之遺墟承蔭其下若非巧入心匠神開志端則揆事之長孰能與於此凡巨細之費餘於二萬緡□□□之績就於十二載工徒之役算日酬庸驅籍一毫不取皆賢夫人鬻匳飾減衣御之為也寺既成必假眾以居之遂延僧四十人有講則復益二□□□僧既居必資食以給之遂施地三千頃粟一萬石錢二千貫人五十戶牛五十頭馬四十匹以為供億之本咸雍六年冬事達黈聽上用嘉之敕賜曰靜安寺獎勤意而賁山藍也恭維夫人以慈□接物類以沖澹卻世紛斷而後行力致者皆為軌法仁以成性身至則自是道場遂能挺不退之至誠集無上之良福與夫桂陽追愛起崇義于隋朝陳妃施財造逮元于晉代固可同年而語矣夫人二子長曰佶禮賓副使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同知利州事兼部內巡檢次曰特里德皆根乎善本協彼勝心宏助之功詎能詳述大哉敞阿蘭若之靜姿像薄迦梵之遺形所祈者聖祚垂鴻固蘿圖于浩劫羣靈護佑趣花藏于他生又何止延九族之修齡薦三代之冥福而已哉興公才非半古識不照鄰自服為吏之勞頗滯攻文之思茲承勤請未易固辭摭實寶坊既盡一時之勝概□英珉篆願垂千古之休聲銘曰神邑浩壤六街棊布雖敞釋宮不無重圬□峰幽寂萬載□閑雖開禪寶是勞躋攀帝輦□賒川岐造能闢勝場乃得中道都會百里嵐光數程山參而□岡橫如平□□夫人上茲佛地結構瑰琦規模壯麗正殿巋立危樓對森煙梵凝碧朱甍疊陰寶像中存□□攸見月伴高佛雲□□□孰□□土□開□□□祐睿君□□含識□庇我華宗資重幽冥 【 承德府志二十】

  按靜安寺在大寧故城南十家兒村遼咸雍間蘭陵郡蕭夫人建碑字漫漶不可讀寺址尚存見熱河志今寺在大寧城南里許有古寺基址周圍數十畝碑尚存額書大遼義州大橫帳蘭陵夫人蕭氏創建靜安寺碑

  ○興中府安德州剏建靈巖寺碑銘 【 並序乾統八年】

  耶律劭

  伏聞大雄示化肇興五竺之邦像法定期實屬千年之會漸流通于震旦迥超越于古初三乘遞行一雨溥潤我國家右文敷治偃革濟時繇數路以取英翹振儒風於當代闡二宗而尚禪定傳佛燈於有生廣樹仁祠大宏慈蔭安德州靈巖寺者北連龍岫前俯郡城溪壑幽深峰巒掩映天然勝概斗絕於一方宛爾道場廓開於十地初統和中有山主僧可觀與其同志幼為縣吏各負逋租亡命此山共逃箠楚後偕追捕同付獄中數日幽囚桎梏自解尋免徵錄因遂出家卜築結菴專精戒律壽考遷逝靈應肸蠁太平五年復有邑里趙延貞王承遂張塋焦慶等三十有三人狀施烽臺山四面隙地以廣布金之淨域遠模靈鷲之風規增大給孤之園益茂耆陁之樹年禩寢久徒眾漸隓重和初元有郡人雄武軍節度使太原王公育與邑人尹節高聳等禮請悟開上人住持經始營葺僧眾螘附工徒子來殿宇嶷爾以有年錢穀豐衍而不匱果畢能事全付後人僧伽實繁悉萃六和之淨侶達摩無覩固乏三藏之祕文重和二十二年有寺僧潛奧與悟開上人鳩集淨財締結信士與邑人尹節李敬張士禹高聳等購經一藏用廣流通二十四年建九聖殿以龕置焉繪像煒煜而嶽峙內藏山?截嶪而雲矗經律論學揚法海之驚瀾上中愞根逗塵機於來哲清寧四載特賜淨覺之名咸雍六年復錫靈巖之號居然閟邃迥出塵表故得水雲上士龍像名流覽境界之清虛駐瓶錫而棲止有閭山懺悔守司徒通圓慈行大師志福遊憩於此以其闕鐘杵之音失晨昏之警飛奏為請天旨下俞徵良冶于遠方貿精銅于異域罏橐一皷大器告成逸韻疊擊而豐隆林薄四震於幽邈設??虛為飾構樓以懸壽昌初元歲次己亥復建大殿以敞法筵楹柱撐空榱桷蔽日輪奐克成於大壯清淨特備於寶坊羣峰巑岏而繚若垣牆諸塔聳峻而勢同湧現禪房自通於幽處講座屢雨其天花今天子即位之二年有守太師通圓輔國大師法頤者久藹人天之譽蔚為帝王之師眾僧懇請遂居是寺人對境以心冥地因居而名著師因精選道行得長老惠敬付以寺事提綜不倦勤瘁歷年建置悉覩於周圓儲蓄益臻於羡積劭恭膺詔檢恪守郡符志慕佛乘誓求法印時因暇日屢叩禪關有清行大德賜紫沙門奉檀寺主沙門行柔等語其權輿見託紀述學慚博雅夢無白鳳之奇詞愧疏蕪語乏黃絹之句牢讓不獲謹為銘詞銘曰佛承廣運慧日映時法膺像季溥建仁祠世蒙誘導教被方維福濟含識學法有為偉矣靈巖豁然林壑斗遠流俗高視寥廓境淨心冥解脫纏縛以致名流茲焉棲泊鐘梵時警薰修有常覺林並茂禪院滋芳溈山圭峰聊可比方居者得趣世諦頓忘息乃塵紛味茲幽閴清淨悉同過現無別直書初終讚揚洪烈刻諸貞珉永告沙劫乾統八年歲次戊子九月朔庚申日建 【 承府志德 【 德:在右邊承字下】 二十】

  按靈巖寺在三座塔東南柏山上遼統和中僧可觀始卜地結庵太平五年邑人趙延貞等施四面隙地重熙初郡人雄武軍節度使王育與邑人尹節高聳等重建二十二年僧潛奧悟開等購經一藏二十四年增建九聖殿清寧四年賜名淨覺寺咸雍六年賜名靈巖寺復有僧志福奏請鑄鐘增構鐘樓壽昌初復建大殿今惟乾統八年戊子碑尚存碑文為朝請大夫守殿中少監知安德州軍州事上騎都尉淶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耶律劭撰僧恆劬書并篆額碑陰有小篆末題劭述劬書字畫遒勁文云余兄文學之外尤工小篆則恆劬殆亦耶律氏子入道者碑在今山上廢安德州城基之側寺已廢見熱河志

  ○靈感寺舍利塔碑銘 【 天慶六年】

  張嗣初

  夫塔古無有也本出浮屠氏自佛教東被始有之是謂佛廟蓋聞不遷者性也恆動者情也緣情而能有者生也生不可常必至於滅滅不可已復轉於生于此流轉中能解生死之縛而得不生不滅者唯釋迦而已故超然特立於羣聖之上可謂天人師者也然大耄既至終顯有為故金身示滅當此之際六種震動如須彌傾摧使諸天無所依也嗚呼去歲鎮遠靈蹟不滅故所有舍利為八國以寶塔分葬之其數凡八萬四千爾後歷載彌久憒廢者甚眾人心特恐亡墜益復興起之或發諸寶函或擘以玉粒或葺其舊制或剏以新作故塔廟之多跡于此也雖殫其筋力嘗不為勞然竭以資財亦不為費至若累寶簷絡珠網接雲漢而起嘗不為高并閭閻夷井竈有郛郭之半亦不為廣其人心勤厚有如此者皇朝定天下以武守天下以文太平既久而人心向善故此教所以盛宏凡民間建立佛寺靡弗如意今此塔自太平九年柳城人梁氏之所建也氏兄弟二人長曰守奇夙植善根次曰道鄰素宏願力自童子時有聚沙之戲後果志於出家既受具已大通宗乘先隱於龍岫之一蘭若後為城中人請居此土一日鉢中忽出異光不散者久之既而乃得舍利二粒玉彩晶燦不可正視人爭傳戴之由此乃舍衣鉢特興塔像復求化官長暨貴戚并豪族之家各助以金帛車服或諸珍玩計獲數百萬錢共為成辦之于是火其塼廣若山積募其工翕如雲合負土于堦者若蟻之累垤汲泥于簷者如燕之巢房凡一十三級通百有餘尺珠函之靈瑞乎其中觀夫有金撐以銳其上有廣陛以豐其下豈徒然哉我所貴踴出三界而為解脫之場也有千歲燈以然於內有百鍊鏡以懸於外亦豈徒然哉我所貴遍照十方而破黑暗之獄也且如風鳴寶鐸盡宣妙法音蟻踐崇堦亦成無上道故一塵所沾一影所覆其利樂信不虛矣噫彼土木有穹窿而崔巍者勿謂我小我小有可觀彼金碧有燦爛而陸離者勿謂我儉我儉能中禮余勿克備述徒止於此焉復常有光數見或五色氣以覆之因上聞之以精誠有感故靈應必通乃敕其寺曰靈感寺大安中有先師之弟子通教師賜紫沙門思整重修以潤色之二先師者蓋愚之祖母故河南太君之伯父也塔初成日我先人嘗欲親志之而不意早沒故弗克逮言今通教師素與我先人有甥舅之愛每一見必以此事為託師既誘我以先人之志能弗繼之我復感師念先師之德可弗述之此者蓋予為其肯構也故不敢讓乃強為記云其頌曰既生必滅唯性不遷不生不滅唯佛能然金身雖往靈跡可傳舍利所至塔以興焉在昔所建八萬四千益遠益敬至於無邊几 【 几:凡】 厥願力非小因緣乃有梁氏獲此舍利千佛共與一日自至鉢中有光玉粒者二苟非精誠格茲靈瑞乃舍衣盂願作佛事以清淨心置琉璃器藏此塔中以福萬世後有門人以增以新長令淨白不生埃塵敘我以舊託我以文乃強為述嗣吾先君天慶六年歲次丙申八月壬戌朔甲戌十三日丙寅時建 【 承德府志二十】

  按靈感寺在三座塔城內土人耕地得遼碑一為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銘遼天慶六年丙申新授尚書都官員外郎遼西路錢帛判官張嗣初字 【 闕二字】 撰文和龍僧悟照字育物書丹碑稱寺為太平九年僧守奇道鄰所建作塔十三級以貯舍利大安中僧通教重修碑中凡光字皆不全書蓋避遼太宗諱也又土人嘗掘地丈餘見地宮一所周遭嵌列碑文中有釋迦定光二佛的身舍利塔記遼天慶二年講經律論師慧材撰蓋遼時藏佛舍利於此今廢見熱河志

  ◆序◆

  續一切經音義序

  星命祕訣自序

  ○續一切經音義序

  沙門希麟

  蓋聞殘純樸而薄道德仁義漸開廢結繩而定著龜文字乃作仰觀玄象俯視成形蒼頡始制於古文史籀篡成乎大篆相沿歷世更變隨時篆與古文用之小異逮周禮保氏掌國子學以道教之六書謂像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者造字之本雖蟲篆變體古今異文離此六書竝為謬惑春秋之末保氏教廢秦并海內丞相李斯考較籀文別為小篆吏趨省易變體稍訛程邈改文謂之隸本漢興書學楊雄作訓纂八十九章班固加十三章羣書用字略備後漢許慎集古文籀篆諸家之學出目錄五百四十篇就隸為訓注作說文解字時蔡伯喈亦以滅學之後請刊定五經備體刻石立於太學之門謂之石經仍有呂忱作字林五篇以補許蔡之漏略洎有立說文石經字林之學至大曆中命孝廉生顏傳經國子司業張參等刊定五經文字正體復有字統字鏡陸氏釋文張戩考聲韻譜韻英韻集韻略述作既眾增損互存竝乃傍通三史證據九經若斯文而有音 【 諸本作音恐音書誤乎】 即彼義以無差音義之興其來有自況乎釋尊之教也四含妙典談有相於權門八部真宗顯無為於實際真俗雙舉唐梵兩該借以聲名句文為能詮表以菩提涅槃為所證演從印度譯布支那前後飜傳古今鈔寫論梵聲則有一文兩用誤上去於十二音中數字同歸疑體業向 【 向恐可作於乎】 八轉聲內考畫點乃祇如棪 【 以冉】 掞 【 舒瞻】 亂於手木帳 【 知亮】 悵 【 丑仗】 雜於心巾伭 【 都奚】 彳?玄 【 直尼】 著彳著人祼 【 古玩】 裸 【 胡瓦】 從衣從示謟 【 吐刀】 諂 【 丑冉】 不分舀 【 以小】 臽 【 音陷】 壯 【 側亮】 牡 【 莫后】 罔辨牛 【 語求】 爿 【 疾良】 少斫昧於戍哉無點虧於寫富如斯之類謬誤實繁若不討詳漸乖大義故唐初有沙門玄應者獨運先覺天縱生知明唐梵異言識古今奇字首興厥志切敄?力披詳始於古華嚴經終於順正理論撰成經音義二十五卷次有沙門慧菀撰新華嚴音義二卷復有沙門雲公撰涅槃音義二卷復有大慈恩寺基法師撰法華音訓一卷或即未周三藏或即偏局一經尋檢闕如編錄不次至唐建中末有沙門慧琳內精密教入於總持之門外究墨流研乎文字之粹印度聲明之妙支那音韻之玄既缾受於先師亦泉瀉於後學棲心二十載披讀一切經撰成音義總一百卷依開元釋教錄始從大般若終於護命法所音眾經都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自開元錄後相繼飜傳經論及拾遺律傳等從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盡讀開元釋教錄總二百六十六卷二十五帙前音未載今續者是也伏以鈔主無礙大師天生睿智神授英聰總講羣經徧糅章鈔傳燈在念利物為心見音義以未全慮檢文而有闕因貽華翰見命菲才遣對曦光輒揚螢燭然或有解字廣略釋義淺深唐梵對飜古今同異雖依憑據?俟來英冀再披詳庶無惑爾 【 日本刊本】

  按原題燕京崇仁寺沙門希麟集德清傅雲龍日本圖經藝文志曰遼僧希麟撰俊案希麟為遼人蓋有五證五代史四夷附錄契丹當莊宗明宗時攻陷營平二州及已立晉又得雁門以北幽州節度管內合一十六州乃以幽州為燕京元史地理志大都路唐幽州范陽郡遼改燕京金遷都為大興府元太祖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遼史太宗紀會同元年升幽州為南京地理志又曰燕京契丹國志二十二南京自晉割棄契丹建為燕京據此是燕京之名實始於遼 【 若陶潛詠荊軻曰提劍出燕京此詞章家趁韻之法猶周稱周京漢稱漢京不得據此謂遼以前有燕京之名也深雪偶談未足為信】 此書題曰燕京則希麟為遼人證一遼人著述見於傳刻者例稱燕京某寺如石刻稱燕京大憫忠寺燕京興國寺燕京永泰寺之類此書題曰燕京崇仁寺亦其例則希麟為遼人證二契丹國志又云燕京僧居佛寺冠於北方俊謂惟其如此故遼僧以燕寺為榮即序人書者亦沿此例如龍龕手鑑稱燕臺憫忠寺沙門智光序是也此書希麟自著亦沿例稱燕京崇仁寺矣則希麟為遼人證三續一切經音義題曰燕京崇仁寺沙門希麟集日本元文文禩雒東獅巖白蓮社杜多鶴新雕慧琳藏經音義紀事曰燕京崇仁寺沙門希麟述續一切經音義十卷是亦見在高麗藏開元錄後慧琳未音經論今續者也紀事述希麟此書次於周霅川西巒行瑫律師晉漢中沙門可洪之後宋沙門處觀之前則希麟為遼人證四一切經續音義鈔主為无礙大師按无礙大師亦遼僧曾與王正重修雲居寺碑命沙門智光為記者見房山重修雲居寺碑記時在統和二十三年據此則无礙為統和時人知希麟亦必同時人矣證五

  ○星命祕訣自序

  耶律純

  源髓老人得之於元齋元齋得之於海上異人有高麗國師賦其步天警句有云得富非難得壽難壽星須把令星看令星若是逢生旺壽算巍巍等泰山且說夫星是剋星高強必是聘賢人若居父母并兄弟端的因親上致親 【 本書】

  按金陵黃氏書目四卷純於政和二年使高麗傳其國禪師星命之學此書一名星命總括但源髓老人云云繆輯無之今據補

  遼文萃卷二

  ●遼文萃卷三

  書

  ◆書◆

  封箭諭高麗將書

  致宋帝書

  與宋誓書

  將伐夏遣使告宋書

  賜沙門郎思孝書

  使涿州遣宋書

  遣蕭德崇等為夏人議和使宋國書

  遣回鶻王必里克書

  密遣人至雄州投蠟彈文

  與李處溫使為遼內應書

  李處溫使李奭回書

  與李奭劉範馬柔吉等書

  ○封箭諭高麗將書 【 統和二十八年】

  聖宗

  朕以前王誦紹其祖服事朝廷其來久矣今逆臣康兆弒君立幼故親率精兵已臨國境汝等禽康兆送駕前便即回兵不然直入開京殺汝妻孥 【 東國通鑑】

  ○致宋帝書 【 重熙十一年】

  興宗

  弟大契丹皇帝謹致書兄大宋皇弟粵自世修歡契時遣使軺封圻殊兩國之名方冊紀一家之美蓋欲洽於緜永固將有以披陳切緣瓦橋關南是石晉所割迄至柴氏以代郭周興一旦之狂謀掠十縣之故壤人神共怒廟社不延至於貴國祖先肇創基業尋與敝境繼為善鄰暨乎太宗紹登寶位於有征之地才定并汾以無名之師直抵燕薊羽召精銳禦而獲退遂致移鎮國彊兵南北王府並內外諸軍彌年有戍境之勞繼日備渝盟之事始終反覆前後變常竊審專命將臣往平河右炎涼屢易勝負未聞兼李元昊於北朝久已稱藩累曾尚主克保君臣之道實為甥舅之親設罪合加誅亦宜垂報邇者郭稹特至杜防又回雖具音題但虞詐諜已舉殘民之伐曾無忌器之嫌營築長隄填塞隘路開决塘水添置邊軍既潛稔於猜嫌慮難敦於信睦儻思久好共遣疑懷曷若以晉陽舊附之區關南元割之縣俱歸當國用康黎人如此則益深兄弟之懷長守子孫之計緬維英悟深達悃悰適屆春陽善綏沖裕 【 續資治通鑑長編】

  按長編曰慶歷二年三月己巳契丹遣宣徽南院使歸義節度使蕭英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劉六符來致書云云即遼史興宗紀重熙十一年春正月遣南院宣徽使蕭特末翰林學士劉六符使宋事也文存據契丹國志然提要謂國志多取李燾書故錄其祖本下篇同

  ○與宋誓書 【 重熙十一年】

  興宗

  兩朝修睦三紀於此邊鄙用寧干戈載偃追懷先約炳若日星今綿禩已深敦好如故關南縣邑本朝傳守懼難依從別納金帛之儀用代賦稅之物每年增絹一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搬至雄州白溝交割兩界塘淀已前開畝者並依舊例自今以後不得添展其隄堰水口逐時決洩壅塞量差兵夫取便修疊疏導非時霖潦別至大段漲溢並不在關報之限南朝河北沿邊州軍北朝自古北口以南沿邊軍民除見管數目依常教閱無別故不得大段添屯兵馬如有事故添屯即令逐州軍移牒關報兩界所屬之處其自來成例更替及本路移易不在關報之限兩界逃走作過諸色人並依先朝誓書外更不得似日前停留容縱恭惟二聖威靈在天顧茲纂承各當遵奉共循大體無介小嫌且夫守約為信善鄰為義二者缺一罔以守國皇天后地實聞此盟文藏宗廟副在有司餘並依景德統和兩朝誓書顧惟不德必敦犬信苟有食言必如前誓 【 續通鑑長編】

  按長編云八月乙丑契丹樞密副使保大節度使耶律仁先樞密使禮部侍郎同修國史劉六符入見其誓書云云

  ○將伐夏遣使告宋書 【 重熙十三年】

  興宗

  元昊負中國當誅今將兵臨賊境或元昊乞稱臣幸無亟許 【 九朝編年備要】

  按興宗紀重熙十三年夏六月以將伐夏遣延昌宮使耶律高家奴告宋即此書

  ○賜沙門郎思孝書 【 重熙十七年】

  興宗

  冬寒司空大師法候安比及來冬差人請去寺望不賜違阻方屬祁寒順時善加保攝 【 遼東行部志引海山文集】

  ○使涿州遣宋書 【 大安七年】

  道宗

  夏國來稱宋兵起無名不測事端 【 宋史外國傳二】

  按宋史稱遼使涿州遣宋書云云神宗報之事在元豐五年正月則大安七年也

  ○遣蕭德崇等為夏人議和使宋國書 【 壽隆五年】

  道宗

  粵惟夏臺實乃藩輔累承尚主迭受封王近歲以來連表馳奏稱南兵之大舉入西界以深圖懇求救援之師用濟攻伐之難理當依允事貴解和蓋遼之於宋情重祖孫夏之於遼義隆甥舅必欲兩全於保合豈知一失於綏存而況於彼慶歷元豐中曾有報聞皆為止退寧謂輒違先旨仍事遠征儻蔽議以無從慮造端之有自 【 契丹國志】

  ○遣回鶻王必里克書

  德宗

  昔我太祖皇帝北征過巴噶罕 【 原作卜古罕】 城即遣使至甘州招爾祖烏穆珠 【 原作烏母主】 曰汝思故國耶朕即為汝復之汝不能返耶朕則有之在朕猶在爾也爾祖即表謝以為遷國於此十有餘世軍民皆安土重遷不能復返矣是與爾國非一日之好也今我將西至大食假道爾國其勿致疑 【 天祚紀】

  ○密遣人至雄州投蠟彈文 【 天慶五年】

  李良嗣

  天慶五年三月二日遼國光祿卿李良嗣謹對天日齋沐裁書拜上安撫太師足下良嗣族本漢人素居燕京霍陰自遠祖以來悉登仕路雖披裘食祿不絕如綫然未嘗少忘堯風欲褫左袵而莫遂其志比者國君嗣位以來排斥忠良引用羣小女真侵陵官兵奔北盜賊蠭起攻陷州縣邊報日聞民罹塗炭宗社傾危指日可待邇又天祚下詔親征女真軍民聞之無不惶駭揣其軍情無有鬬志良嗣雖愚戇無知度其事勢遼國必亡良嗣日夜籌思偷生無地因省易繫有云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語不云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良嗣久服先王之教敢佩斯言欲舉家貪生南歸聖域得服漢家衣裳以酬素志伏望察良嗣忱誠不忘憫恤轍魚代奏朝廷速俾向化儻蒙睿旨允其愚懇預叱會期俯伏前去不勝萬幸 【 北盟會編一引封氏編年】

  ○與李處溫使為遼內應書

  李良嗣

  竊以天厭契丹自取顛覆兵連禍結彌歷歲時舊君未還新主孤立擾攘之餘仰維勞止不審邇辰台用何似伏維養聚上下均福頃年台旆自中朝使還植與奭相迎於良鄉之驛舍具道朝廷禮樂文物之盛痛憤北戎腥羶殘酷之弊至扼腕太息既又執手於中京景昌門外之邸中極言戎狄所以將亡之狀議既決乃使不肖先歸朝乞收復幽薊故地汨汨許時未克厥志上方稽天之數察時之變至於今日然後不肖言行而計從閣下聞之必已大喜自古戎狄之興未有若女真如此之速遼東遼西已為奄有前年取上京今年至中京遂破雲中如摧枯拉朽所在肝腦塗地腥聞於天山西良民所遭如此豈不痛心疾首耶尚盧 【 盧:慮】 女真乘已勝之勢下居庸之孤城為之奈何我燕之人必引領南下已有來蘇之望上欲拯民於水火乃遣太師楚國公領重兵百萬將次於境上伐罪弔民霈如時雨已號令八路將帥以至於小校毋得荼毒良民應天意順人心擴幽薊安生聚此其大略也如或昏迷不恭邦有常憲燕地褊狹幅員不過數百里已患女真之侵疆且盧 【 盧:慮】 舊君之復至軍兵日益困賦役日益重此正契丹運盡天亡之時也雖有智者何以為謀契丹五京已亡者四區區弱燕豈能孤立閣下與諸朝堂大臣豈不共知耶善為契丹之計者莫若勸誘新君以全燕之地來獻於朝廷以安元元以保骨肉策之上也如新君執迷及左右用事之人不明於禍福閣下密結豪傑拘囚首虜壺漿簞食開門迎降使閣下世享富貴長守全燕以伸前日之志策之次也閣下父子有志於此適丁斯時千載一逢莫如今日時哉時哉不可失也已奉敕旨如以其舊官來降者即以舊官處之功高者別加厚賞以次者事畢日任使復業恐閣下欲知之毋或遷延自速傾覆禍福順逆指日可待顒候來報以慰我思 【 北盟會編八】

  ○李處溫使李奭回書

  李奭

  頃自白霫拜別時絕音耗耳可得聞目不得視至於飲讌談笑每思而念之奭與待制數嘗言滅虜為誓近歲間內外相陵盜賊競起雖分五路已陷四京雖有幽燕孤危將亡甚於累卵無計解其紛難也蓋歷數之將盡相公自入樞廷頓變白首夙夜不遑懷履薄臨深之懼東虜近日復有深入慮遭族誅之難不思往日之非惟念今日之咎愚聞慎密然后事濟兵以詭道制勝大宋未有所行先形於外若議興師深宜密速願救燕鄉無告之民戎酋成立全是相公與北樞蕭公李密李處奭等同立新君分付得軍兵事與南北面同勾當兼處分速集義士今月二十日奭自備三千甲馬武勇人準備防禦女真南來已准奏行近戎主助添招軍賜得七萬貫及有樞吏兵刑太原山甫 【 一本作山南】 少卿累次於奭處有言亦有向化心待與奭耶律策高勰馬諤等同志彭城範與韓瑾山西路押軍近日並無文解來不知存亡所有文字待範來獲便齎管分付到相公似有風聞此事待方便呈將來書示比 【 一本作示北】 遂趨參善保台嚴謹持狀候問不具表弟守太常卿知隨駕翰林醫官院使兼同勾當在京軍兵李奭上 【 北盟會編八】

  ○與李奭劉範馬柔吉等書

  李良嗣

  頃年瀝酒於北極廟中以歸朝滅虜為誓倏忽十年未即如願今幸朝廷遣大臣領兵百萬將次於近境足下速集義士開門迎降如能拘執虜酋可以變禍為福虜中五京已陷四京矣如能完我全燕人以歸中國則是足下陰德與時無窮可以坐享富貴矣勉旃勉旃人回希來諭 【 北盟會編八】

  遼文萃卷三

  ●遼文萃卷四

  劄子

  文

  諭

  牒

  狀

  對

  議

  碑碣

  塔記

  幢記

  誓文

  祭文

  雜著

  ◆劄子◆

  遣王繼忠和宋劄子

  ○遣王繼忠和宋劄子

  自臨大位愛養黎元豈欲窮兵惟思息戰每敕邊事嚴諭守臣至於北界人民不令小有侵擾眾所具息爾亦備知向以知雄州何承矩已布此懇自後杳無所聞汝可密言如許通和即當別使往請 【 王繼忠傳】

  ◆文◆

  手書耶律都沁衣裾文

  拜特哩袞戒族人文

  ○手書耶律都沁衣裾文

  聖宗

  勤國忠君舉世無雙 【 耶律都沁傳】

  ○拜特哩袞戒族人文 【 重熙二十二年】

  耶律義先

  國家三父房最為貴族凡天下風化之所自出不孝不義雖小不可為 【 百官志一】

  按此義先家誡也然不獨以言為教也其妻晉國長公主之女每見中表必具禮服義先以身率先國族化之大特哩袞司掌皇族之政教者

  ◆諭◆

  徙蕭惟信為燕趙國王傅諭

  使韓詢持詔諭平州

  疏宰相左企弓等十罪榜諭

  ○徙蕭惟信為燕趙國王傅諭 【 重熙十五年】

  興宗

  燕趙左右多面諛不聞忠言浸以成性汝當以道規誨使知君父之義有不可處王邸者以名聞惟信輔導以禮 【 蕭□信傳】

  ○使韓詢持詔諭平州 【 保大二年】

  朕親巡西土底定全燕號令所加城邑皆下爰嘉忠款特示優恩一應在彼大小官員可皆充舊職諸囚禁配隸竝從釋免 【 陳士元灤志】

  ○疏宰相左企弓等十罪榜諭 【 保大三年】

  張瑴

  天祚播遷夾山不即奉迎一也勸皇叔秦晉王僭號二也詆訐君父降封湘陰三也天祚遣知閤王有慶來議事而殺之四也檄書始至有迎秦拒湘之議五也不議守燕而降六也不顧大義臣事於金七也根括燕財取悅於金八也使燕人遷徙失業九也教金人發兵先下平州十也爾有十罪所不容誅 【 天祚紀三】

  按瑴北盟會編載作覺彼文引有異另錄於後

  天祚播遷夾山不即奉迎者一也勸進皇叔燕山僭號者二也訐君父過惡而降封湘陰王者三也天祚常遣知閤王有慶前來計議而殺之者四也檄書始至而有迎秦拒湘之議五也不謀守燕而拜降六也臣事金國不顧大義七也根括燕中錢帛取悅金人八也致燕人遷徙而失業九也教金國發兵先下平州十也 【 北盟會編十七】

  按會編曰差議事官趙祕校就去而疏左企等云云似口授而非筆述然十罪之後即記曰企弓無以對遂縊殺之榜諭燕人則明明覺先撰成文而使趙口述之故下遂曰榜諭也先是覺招諸官員將領會議皆勸以勤王倡義奉迎天祚責左企等叛降之罪覺遂舉此事會編書曰遼國平州節度使張覺據平州陰叛金人殺燕京宰相左企弓等隸於宋宣和五年實遼之保大三年也

  ◆牒◆

  至高麗遠城興化鎮牒

  ○至高麗遠城興化鎮牒 【 重熙四年】

  竊念貴國原為附庸先帝每賜優洽積有歲月靡倦梯航昨因伐罪之年致阻來庭之禮既翦除於凶逆合繼續於貢輸曷越數年不尋舊好累石城而擬遮大路豎木寨而欲礙奇兵不知蜀國之中別有石牛之徑舉是役也深取誚焉今皇上紹累聖之基坰統八方之國界南夏帝主永慕義而通歡西土諸王長向風而納款唯獨東溟之域未賓北極之尊或激怒於雷霆何安寧於黎庶 【 東國通鑑】

  ◆狀◆

  詣宋宣撫司納土狀

  ○詣宋宣撫司納土狀 【 保大二年】

  張瑴

  權管句平州節度使兼諸軍都統張覺狀自女真深入北朝皇帝西狩不返諸路寇兵充斥道途塞絕當道無所依記承大朝累遣人齎到文字招諭尋奉表款附復蒙降到敕赦並處置宣命適值女真襲下燕城遠近震懼當道地隔力弱姑務應從以緩攻侵圖安境上燕城本中國舊地雖為賊有巢穴尚遙固無久駐之勢況與大朝要約遂議割分賊恃虎狼之強其雲中富家巨室悉被驅虜止留空土以塞前盟大朝亦非得已旋以假道當界寃痛之聲盈於道路是用不忍與州人共議僉曰宜抗賊命以全生靈若許東遷是亦資虜即調發丁壯繕甲兵鋤賊徒以活生靈區區之志必已聞之近知賊眾已過居庸大朝必措置屯守使無回路仍念安土重遷者人之常情況萬家流離祀奠無主雖居近地猶謂出鄉使復父母之邦是成終始之義一則為大朝守圉之計二則快流民歸國之心固無他求乞修舊款應西來職官百姓已分路津發過界去訖今差都統府掌書鴻臚少卿張鈞將作監參謀軍事張敦固謹詣安撫司納土歸朝 【 北盟會編十八】

  ◆對◆

  道宗問邊事對

  辭絕婚對

  ○道宗問邊事對 【 咸雍八年】

  耶律佛德

  自應州南境至天池皆我耕牧之地清寧間邊將不謹為宋所侵烽堠內移事非所宜 【 本傳】

  ○辭絕婚對

  耶律努妻蕭氏

  陛下以妾葭莩之親使免流竄實天地之恩然夫婦之義生死以之妾自笄年從努一旦臨難頓爾乖離背綱常之道於禽獸何異幸陛下哀憐與努俱行妾即死無恨 【 列女傳】

  ◆議◆

  謀取三關議

  謀取三關議

  ○謀取三關議 【 重熙六年】

  蕭惠

  兩國強弱聖慮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師老民疲陛下親率六軍臨之其勝也必矣 【 本傳】

  ○謀取三關議

  蕭孝穆

  我先朝與宋和好無罪伐之其曲在我況勝敗未可逆料願陛下熟察 【 惠蕭傳】

  ◆碑碣◆

  法華寺重修募緣碣

  ○法華寺重修募緣碣

  張希顏

  時遷歲暮墮殘螮蝀之梁雨壞風吹打碎鴛鴦之瓦若抽鵞眼之資必值龍華之會 【 固安縣志石在縣東二十五里】

  ◆塔記◆

  釋迦定光二佛舍利塔記

  ○釋迦定光二佛舍利塔記 【 重熙十五年】

  僧慧材

  竊聞三千化寶百億雄尊復往之迹以無垠方便之門而莫限應願榮辭於天界權儀降誕於王宮孜孜而示倦龍庭默默而優游鳳苑顰眉 【 闕】 返嚴駕驂迴老病死苦以因觀法報化身而是慕奢華涕厭午夜逾城苦行石堅六年修道浴泥恆河已赴菩提樹來斷障降魔既登於佛果垂慈應請乃轉於法輪始從鹿苑終至鶴林時經四十九年教演一十二分所應度者皆以隨宜方便度訖其未度者亦已與作得度因緣顧此土之緣周念地方之化益於是就力士生地之內詣堅固樹林之間足南首北背東面西以足枕肱現四儀之究竟收心住定示八象之窮終金口緘以絕言玉毫掩而 【 闕】 綵四生乏主悲摧凡聖之心三界無依哀變乾坤之色堅勞之壽既已云亡金剛之身故亦是壞闍維訖於寶樹舍利分以金罌爰興窣堵波以利薩達嚩育王西出 【 闕二字】 八萬四千隨帝東臨並造三十六所於凝固之道體雖 【 闕】 然不然而轉變之化身亦法爾窅爾是以 【 闕二字】 之剎土咸建多 【 闕】 之塔婆垂青蔭而廣大施慧燈以遐延凡以興一供之因定剋千生之果粵有 【 闕四字】 重和十五年陶冶甄鑄鐵塔一所立十三簷亙二百尺往往夜晦屢放紅光福常住以豐肥祜上下而和睦邇後展討殿宇津置堂廊每嗟佛壠閃於南隩大眾僉議欲移中央即有惠行大德潛資義倉提點雲敷其捨淨資一千緡其諸釋侶量力施利 【 利:衍文】 錢共四百千用充功費尋擇良辰亦得吉卦坼至十簷獲定光佛舍利六百餘顆至地宮內獲釋迦佛舍利一千三百餘顆再選定四月八日午時依舊如法安葬竊以慧材狼山穴 【 穴:?】 學龍苑庸夫赧扣瑣材聊編盛事伏願三乘五性承茲乃其捨羬軒七趣十生仗此乃同登犪駕更願陵遷谷變懿範不凋地久天長徽猷永固云爾 【 承德府志五十】

  按鐵舍利塔在朝陽縣南遼時建靈感寺重熙中鑄鐵塔以藏佛舍利後以定光佛舍利六百粒釋迦佛舍利一千三百餘粒改藏塔下地宮今塔已無存土人嘗於其處拙土丈餘見地宮一所高八尺廣六尺五寸八面相等周遭嵌碑文中有一碑字大徑二寸餘云惟大契丹國興中府重熙十五年丙戌歲十一月丁丑朔十六日壬辰起手鑄次年四月乙巳朔八日壬子午時葬釋迦佛舍利記末載辦塔主僧則覺華島海雲寺業律沙門志全也又有二片為天慶二年講經律論師慧林所撰釋迦定光二佛的身舍利塔記文稱重和十五年鑄鐵塔一所考遼諸帝無紀元重和者書寫之譌以重熙為重和耳見熱河志覺華島在今錦州府西南界屬遼之來州元之瑞州為今建昌縣東南境考方輿紀要稱覺華島在甯遠衞東南二十里上有海雲龍宮二寺許亢宗奉使行程錄亦曰第十八程自來州八十里至海雲寺去海半里許後有溫泉池望海中有一大島樓殿窣堵上有龍宮寺鑄塔主僧志全蓋由海雲而徙居靈感者故記末特誌其初地也慧材熱河志作慧林恐誤

  ◆幢記◆

  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幢記

  京西戒壇寺陁羅尼幢並記

  惠州李祜墓幢記

  ○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幢記 【 開泰二年】

  奉為神贊天輔皇帝齊天彰德皇后萬歲親王公主千秋文武百僚恆居祿位風調雨順海晏河清一切有情同霑利樂長寧軍節度掌書記儒林郎試大理評事武騎尉王桂撰長寧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崇祿大夫檢校太傅使持節白川州諸軍事白川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 【 以下俱闕】 銀青崇祿大夫兼監察御史武騎尉商稅麴務都監王元泰銀青崇祿大夫兼監察御史武騎尉同監麴務張翼三司押衙麴務判官兼知商稅事翟可行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崔扆儒林郎試大理評事守白川州咸康縣令武騎尉王 【 闕】 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殿中侍御史驍騎尉江濤觀察判官儒林郎試大理司直雲騎尉賜緋魚袋田能成內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崇祿大夫檢校太傅使持節白川州諸軍事白川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鉅鹿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耿延 【 闕以上左 方列銜】 寺主僧義超都維那僧義訓 【 以上左方列名 承德府志四十八】

  ○京西戒壇寺陁羅尼幢並記 【 太康三年】

  釋裕經

  於戲道尊德貴自古而然生榮死哀□□能致惟感人之深者則報禮之重焉伏自我故壇主大師能事既周化緣忽盡四生孺慕號咷如喪於所天七眾心推擗踊疑無於厚地雖寶棺備禮□氎送終尚增難捨之哀莫仰無窮之戀遂當遺塔前建勝幢仰憑佛印之大威上答慈雲之巨蔭庶慈塵影俱變光明嚴因地而速見法身滿果海而長為佛事今德滋等共思追遠所集至微豈能必報深恩聊用表其誠意 【 拓本幢撰人名據京畿金石考】

  ○惠州李祜墓幢記 【 天慶三年】

  李忠益

  大遼惠州西城東廂業農隴西李祜伊人夙稟貞純生全淑善心無改於歲寒志恆存於忠孝乾統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寢疾而傾逝春秋六十五偶妻李氏所育三男長男業經沙門僧元才次男忠益少男忠言復生三女長女謝哥適彭城劉孝仙次女勝哥少女禪哥天慶三年九月二十五日癸卯遷葬於歸化縣壽山之陰不彫不畫不廟不碑不傷財不勞力唯立聖言幢一坐高一丈五尺八隅一層上覆下承死曰業經沙門僧元才等所建也命鄉貢進士李忠益為記既死因書二四句偈讚云斯人既歿風躅猶存出言有則盡孝堪論勒名 【 闕六字】 惟曰崇善慶流子孫 【 承德府志四十八】

  按幢存平泉州治北舍利輝棚欄營子喇嘛廟中幢八面俱鐫字半是梵書經語不能識惟漢字數行尚可辨遼惠州屬今建昌縣境幢稱李祜遷葬於歸化縣壽山之陰考歸化隸遼大定府屬今平泉州地則李祜應歸化人其曰惠州李祜者就其業農僑地而指耳 【 耳:在第八字之下】 之

  ◆誓文◆

  即位東征祭天樹旗誓眾文

  ○即位東征祭天樹旗誓眾文 【 康國元年】

  德宗

  我大遼自太祖太宗艱難而成帝業其後嗣君耽樂無厭不恤國政盜賊蠭起天下土崩朕率爾眾遠至朔漠期復大業以光中興此非朕與爾世居之地申命元帥額哩埒 【 原作幹里刺】 曰今汝其往信賞必罰與士卒同甘苦擇善水草以立營量敵而進毋自取禍敗也 【 天祚紀】

  ◆祭文◆

  祭文

  遣耶律信等敕祭高麗王文宗文

  遣耶律信等敕祭高麗王順宗文

  ○遣耶律信等敕祭高麗王文宗文 【 太康十年】

  惟靈性極禮義之端體涵中和之粹王爵馭貴早襲青社之封木神則仁全賦東方之氣躬懷忠款以力行述職貢儀而歲至一匡致主朝廷賴其勳千里干藩生民受其賜方當拱手以仰成何意上天之不遺聞訃悼懷輟朝增欷嗚呼歲陰不留人生如寄一千年時運之逢五十載君臣之義遽藏夜壑之舟難祕東園之器宜顓遣於軺音俾往生於奠禮魂兮有知歆此至意 【 高麗史】

  ○遣耶律信等敕祭高麗王順宗文 【 太康十年】

  惟靈辰象純精岳瀆秀氣慶發世國才為王臣甫從英妙之年爰被寵嘉之命撫封日域述職天朝翊戴輸誠開庇底乂方茂稱藩之績遽纏陟岵之憂議以奪情俾其襲爵指軺騑之既駕聞驛訃之云來復嗟殲良益用震悼何舟壑之不息乃人琴之俱亡言念忠圖想見風矩臨遣輪馭往陳奠觴冥神有知諒我遐思 【 高麗史】

  ◆雜著◆

  營衞舊志

  ○營衞舊志

  耶律儼

  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聶哷 【 原作涅里】 始制部族各有分地太祖之興以德哷 【 原作迭刺】 部強熾析為五院六院奚六部以下多有因俘降而置勝兵甲者即著軍籍分隸諸路詳袞 【 原作詳穩】 統軍招討司番居內地者歲時田牧平莽間邊防糺戶生生之資仰給畜牧績毛飲湩以為衣食各安舊風狃習勞事不見紛華異物而遷故家給人足戎備整完卒之虎視四方強朝弱附東踰蟠木西越流沙莫不率服部族實為之爪牙云 【 營衞志中】

  按今志引舊志据本傳則耶律儼作也据補

  遼文萃卷四

  ●遼文萃卷五

  補遺

  詔

  制

  諭

  表

  書

  檄

  雜著

  ◆詔◆

  賜圖空國師詔

  戒公事造次詔

  征女真詔

  ○賜圖空國師詔 【 開泰二年】

  朕聞上從軒皇下逮周發皆資師保用福邦家斯所以崇德象賢亦不敢倚一慢二者也今覩大禪師識超券內心出環中灑甘露於敬田融葆光於實際總持至理開悟眾迷朕何不師之乎 【 圖空國師勝妙塔碑】

  ○戒公事造次詔 【 太平十年】

  漢兒公事皆須體問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舉止 【 契丹國志七】

  ○征女真詔 【 天慶五年】

  女真作過大軍翦除 【 國志十】

  ◆制◆

  遺制

  ○遺制 【 會同十一年】

  永康王太聖皇帝之嫡孫人皇王之長子太后鍾愛羣情允歸可於中京即皇帝位 【 通鑑後漢紀二 國志四】

  按通鑑永康王兀欲集蕃漢臣於府署宣契丹主遺制胡注遺制兀欲自為之也

  ◆諭◆

  詣漢軍行營宣諭

  ○詣漢軍行營宣諭 【 天慶五年】

  韓汝誨

  將士離家暴露日久風霜之凍誠可憐憫今女真遠遁不可深入竝令放還 【 國志十】

  ◆表◆

  遣使詣後唐上表

  ○遣使詣後唐上表 【 天顯二年】

  虛文進

  頃以新州團練使李存矩提衡郡邑掌握恩威虐黎庶則毒甚於豺狼聚賦斂則貪盈於溝壑人不堪命士各離心臣即拋父母之邦入朔漠之地幾年雁塞徒向日以傾心一望家山每銷魂而斷目李子卿之河畔空有怨辭石季倫之洛中莫陳歸引近聞皇帝陛下皇天眷命清明在躬握紀乘乾鼎新革故始知大幸有路朝宗便貯歸心祇伺良會臣十月十日決計殺在城契丹取十一日離州押七八千車乘領十五萬生靈十四日已達幽州云 【 舊五代史本傳】

  按舊五代史曰明宗即位之明年盧文進自平州率所部十餘萬眾來奔行及幽州先遣使上表洎至洛陽授滑州節度使檢校太尉歲餘移鎮鄧州

  ◆書◆

  復晉求修舊好書

  使遺樂壽監軍王巒請舉地內附書

  復後晉杜威書

  致宋帝書

  致宋仁宗書

  再報西征書

  遺晉太后書

  報晉少帝書

  趙行實自燕迴得書

  上京回書

  ○復晉求修舊好書 【 會同八年】

  已成之勢不可改也 【 國志二通鑑後晉紀四】

  按國志晉帝至澶州遼帝屯元城別將攻太原晉詔劉知幾杜威馬全節張彥澤等將兵拒之於黎陽復遣譯者孟守忠致書於遼帝求修舊好復書云云

  ○使遺樂壽監軍王巒請舉地內附書 【 會同十年】

  地中契丹兵不滿千人乞朝廷發輕兵襲之己為內應又今秋多雨自瓦橋以北積水無際契丹主已歸牙帳雖聞關南有變地遠阻水不能救也 【 通鑑後晉紀六 舊五代史晉少帝紀】

  按通鑑開運三年契丹使瀛州刺史劉延祚遺樂壽監軍王巒書請舉城內附云云舊五代史載文略異

  ○復後晉杜威書 【 會同十年】

  趙延壽

  久處異域思歸中國乞發大軍應接拔身南去 【 通鑑後晉紀六】

  按通鑑開運三年有自幽州來者言趙延壽有意歸國樞密使李崧馮玉信之命天雄節度使杜威致書於延壽具述朝旨啖以厚利洛州軍將趙行實嘗事延壽遣齎書潛往遺之延壽復書云云朝廷欣然復遣行實詣延壽與為期約

  ○致宋帝書 【 重熙十年】

  興宗

  李元昊於北朝為甥舅之親設罪合致討曷不以一介為報況營築長堤填塞要路開決塘水添置邊軍既稔猜疑慮隳信睦儻思久好共遣疑懷以晉陽舊附之區關南元割之縣見歸敝國共康黎元 【 國志八】

  按國志帝遣蕭英劉六符往宋求石晉所割瓦橋關十縣其書與二十卷有異故錄

  ○致宋仁宗書 【 重熙十三年】

  興宗

  蠢爾元昊早負貴朝疊遣林牙齎詔問罪尚不悛心近誘過邊民二三百戶今議定秋末親領師徒直臨賊境又云恐因北軍深入卻附貴朝或再乞稱臣或依常作貢緬惟英晤勿賜允從 【 通鑑長編】

  又書 【 重熙十四年】

  興宗

  元昊縱其凶黨擾我親鄰屬友愛之攸深在蕩平之亦可藩服亂常式貢修之不謹親鄰協力務平定以斯宜 【 通鑑長編】

  ○再報西征書 【 重熙十八年】

  興宗

  元昊伺窺邊事特議討除再幸邊方欲殲元惡而夏國馳告元昊云亡嗣童未識於矜存狡佐猶懷於背誕載念非緣逃戶可致親征熟料兇頑終合平蕩苟欲稽於一舉誠無益於兩朝 【 通鑑長編】

  ○遺晉太后書

  太宗

  吾有梳頭妮子竊一藥囊以奔於晉今皆在否吾戰陽城時亡奚車十乘在否 【 舊五代史晉家人傳】

  ○報晉少帝書

  太宗

  比欲許爾朝覲上國朝臣寮奏言豈有兩個天子道路相見今賜所佩刀子以慰爾心 【 舊五代史晉少帝紀】

  按史云帝以契丹主將至欲與太后出迎彥澤先表之稟契丹主之旨報云云

  ○趙行實自燕迴得書

  趙延壽

  久陷邊庭願歸中國乞發大將遣接即拔身南去 【 舊五代史八十四】

  ○上京回書

  李良嗣

  隔於素昧未相致於禮容酌以權宜在交馳於使傳共計成於大事盍備露於信華 【 燕雲奉使錄】

  按錄云李良嗣時在上京作詩詩見文存主令契舟吳王妃起舞獻酒酬酢甚歡回書云云

  ◆檄◆

  暴晉出帝之惡於天下檄

  ○暴晉出帝之惡於天下檄

  太宗

  納叔母於宮中亂人倫之大典 【 新五代史晉家人傳】

  ◆雜著◆

  伴宋使紀程

  伴宋使紀程(劉經)

  伴宋使紀程(牛營)

  ○伴宋使紀程 【 統和二十六年】

  李詢

  靈河有靈錦顯霸四州地生桑麻又東至黃龍府一千五百里為東京又東至高麗女貞四千里東北至遼海二千里 【 乘軺錄】

  按續談助三乘軺錄大中祥符元年知制誥路振作原注自靈河已下接伴副使李詢言詢嘗使高麗經女貞涉靈河凡五十程錢大昕宋奉使諸臣表失載

  ○又

  劉經

  遼海即遼東也樂浪玄菟之地皆隸焉北至上國一千里即林胡舊地本名林荒虜更其名曰林潢府國之南有故也潢水西至炭山七里山北有涼殿西北至刑頭五百里虜小暑即往涼殿大熱即往刑頭東北百餘里有鴨池鶩之所聚西南至山後八軍八百餘里虜之兵欲南牧皆集於幽州 【 乘軺錄】

  按原注遼海已下事館伴使劉經言

  ○又

  牛營

  崧亭關在幽州東二百六十里虎北口在幽州北三百里石關門在幽州西一百八十里虎北口東三十餘里又有奚關 【 乘軺錄】

  按原注崧亭石門奚關路幽州客司牛營言

  遼文萃卷五

  ●遼文萃卷六

  作者考

  ◆作者考◆

  聖宗 本紀諱隆緒小字文殊努幼喜書翰十歲能詩既長曉音律好繪畫在位四十九年

  道宗 本紀諱洪基字納琳清寧三年帝以君臣同志華彝同風詩進皇太后六年五月監修國史耶律白請編御製詩賦壽隆六年崩年七十

  懿德皇后 本紀小字觀音工詩善談論自製歌詞善琵琶焚椒錄所載不盡可據

  天祚文妃 本傳小字瑟瑟工文墨善詩歌

  東丹王 本傳東丹王倍小字圖欲幼聰敏好學市書至萬卷藏於醫巫閭絕頂之望海堂通陰陽知音律精醫藥砭焫之術工遼漢文章

  趙延壽 太平廣記引別傳曰將家子幼習武略暇以篇什為意

  李澣 本傳初仕晉為中書舍人晉亡歸遼仕至宣政殿學士據宋史字日新通志蓺志略晉末陷契丹著丁年集十卷又以遼年號名集曰應曆小集十卷丁年集載五代史及宋志

  劉三嘏 儒林公議劉慎行子河間人第進士尚主不諧攜妾挈子投宋廣信軍為詩自陳

  王鼎 本傳字虛中涿州人博通經史清寧五年擢進士第遷觀書殿學士

  沙門智化 玉石觀音像石刻崇祿大夫檢校太師行鴻臚卿普門大師賜紫據唱和詩碑在壽昌五年則此下二十五人皆道宗時人

  鄭若愚 兵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平章事

  韓資讓 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

  趙庭睦 兵部尚書興中尹

  梁援 諸行宮都署尚書左僕射

  趙長敬 特進禮部尚書參知政事

  馬元俊 觀書殿學士翰林學士行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誥

  劉瓌 中大夫昭文館直學士知御史中丞開國侯

  史仲愛 度支使金紫崇祿大夫行尚書禮部郎

  曲正夫 乾文閣待制史館修撰

  王執中 朝請大夫守祕書監開國伯賜金紫魚袋

  于復先 南面統行宮監 【 監:都】 部署 【 闕】 尚書吏部員外郎

  王仲華 前樞密院吏房承旨行殿中少監

  孟初 朝議大夫知制誥開國子

  張識 朝散大夫司農少卿大定少尹賜紫金魚袋

  楊滌瑕 司農少卿知度支副使

  李師範 守殿中少監知析津縣事

  李□□ 行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

  張□ 提點弘法寺將作監

  寇□ 內藏副都監朝散大夫尚書虞部郎中借紫

  張墧 殿中丞直史館

  韓汝礪 左承制閤門祗候

  沙門善□ 崇祿大夫檢校司徒辯慧詮正大師賜紫

  沙門性連 講經法姪

  沙門性鑒 資講僧右皆石刻原題

  馬堯俊 文昌雜錄遼起居郎知制誥於元豐三年充高麗正 【 正:王】 徽生辰使

  耶律乙辛 姦臣傳字胡都袞五院部人謀奔宋及私藏甲兵縊死

  劉經 政事舍人使宋見楊文公談苑經一作京有集四十卷見宋史藝文志

  耶律□ 談苑王矩為工部郎中本燕人為契丹將耶律忘其名掌書記耶律兄及兄子太平興國中戰歿某覽其遺跡作詩據此則某乃景宗時人

  虞仲文 據寧鑒墓志撰人為中大夫太常少卿前史館修撰虞見金史其撰寧志則在遼時

  王樞 中州集字子慎良鄉人遼日登科後仕金

  張通古 全金詩字樂之易州易縣人該綜經史善屬文遼天慶二年進士第

  魏道明 舉進士累官安國軍節度使著雷溪子鼎新詩話見續通考

  寧鑒 據虞仲文撰墓志字晦之進士少府少監忠順軍節度副使

  李良嗣 據蠟彈自稱遼光祿卿即馬植賜姓趙見宋史姦臣傳北盟會編引北遼遺事本燕人馬植世為大國大族仕至光祿卿宋賜姓趙

  馬擴 著茅齋自序見北盟會編據和良嗣詩蓋同時人

  馬賢良 封氏編年燕人按獻郭藥師詩在宣和四年則遼初人

  左企弓 字君射薊人讀書通左氏春秋天祚時宰相後降金見茅齋自敘

  劉海蟾 神仙通鑑劉元英字宗成號海蟾子初名操字昭遠後得道稱為燕地廣陵人也

  淳欽皇后 后妃傳諱平小字月理朵太祖平渤海預有謀應曆三年崩一名述律后

  興宗 本紀諱宗真字雅布濟好儒術通音律重熙二十四年崩年四十

  沙門郎思孝 遼東行部志居覺華島海雲寺守司空輔國大師重熙十七年去海島住持縉雲興宗特遣閤門張世英齎御書并賜香與磨絲等物詳其始終問訙禮如平交非當時道行有大過人安能使時君推慕如此然亦千載一遇豈偶然哉

  蕭罕嘉努 文學本傳字休堅涅刺部人博覽經史通遼漢文字與耶律庶成錄約尼汗至重熙以來事迹二十卷譯通歷貞觀政要五代史召修國史卒年七十二有六義集十二卷

  耶律章努 本傳字塔瑪明敏善談論天祚親征女直為都監謀立淳不從誘草寇數百攻上京告太祖廟文已錄

  耶律常格 列女傳太師適魯之妹小字常格能詩文不苟作讀通歷見前人得失歷能品藻

  耶律伊濟 附兄迪里傳字伊德森嗜學通諸部語會同初加特進

  范質 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歲能屬文見宋史按質既仕晉撰帝后降遼表載五代史又降宋何無恥也蓻祖謂其欠一死諒哉雖然錄其表亦足示戒矣

  奚和碩鼐 本傳字籌寧奚汗之後統和十三年遷都部署伐烏舍降封爵

  耶律揚珠 本傳字布爾錦積慶宮人篤學廉介有經世志拜四番部詳袞

  耶律庶成 本傳字喜隱幼好學善遼漢文字遷樞密直學士譯方脈書先是興宗詔修法令庶成參酌古今刊正訛謬成書以進帝覽而善之

  耶律孟簡 本傳字復易父瑠嘉努既長善屬文乾統中遷昭德軍節度使

  耶律赫嚕 本傳字琨一字洪隱德哷部人為阿勒達爾裕悅神冊三年薨詔立石紀功清寧間立祠上京

  郭藥師 渤海鐵州人見宋史附姦臣趙良嗣傳金賜姓完顏見金史藥師反覆小人其以涿州降宋實足為賣國之戒故著錄之以暴其惡

  馬得臣 本傳南京人好學博古善屬文尤長於詩仕至翰林學士承旨贈太子太保

  蕭孝穆 本傳小字胡獨菫宰相樞密使著寶老集

  韓德讓 父知古傳後賜名隆運按德讓募人穫奏在乾亨五年則景宗時人

  室昉 本傳字夢奇南京人幼篤學不出外戶者二十年登進士第乾亨初監修國史統和八年進實錄二十卷授中京留守加尚父

  耶律音濟 本傳字阿括丕勒部人漠北滑水馬羣太保

  耶律圖勒錦 本傳字額哩音勇而有謀略北院大王

  蕭迪里 本傳字尼嚕古識度宏達中京留守

  耶律昭 本傳字述寧博學善屬文坐事流西北部

  耶律唐古 本傳字富僧額性坦率好別白黑天祚時太子太傅

  蕭惠 本傳字伯仁駙馬都尉封魏國王

  耶律阿穆爾 本傳字祕琳幼聰敏北院宣徽使加政事令

  耶律世良 本傳小字斡六院部人才敏給練達國朝典故為副署都

  馬保忠 契丹國志營州人自力讀書太平間授洗馬改著作郎殿中丞興宗朝為樞密使尚父守太師兼政事令封燕國公諡剛簡

  蕭托雲 本傳字兀衍同政事令門下平章事

  崔沖 起居舍人見大慈玄化寺碑陰記據圓空勝妙塔碑銘在太平五年則聖宗時人

  那希古 據易州淨覺寺碑在大安二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了洙 據悟空塔銘在乾統元年則天祚時人

  沙門南汴 盤山志冀州人官少府少監知祕書少監感化寺碑末稱漁陽南汴撰文在乾德七年則天祚時人

  耶律興公 據靜安寺銘在咸雍八年則道宗時人

  耶律劭 朝請大夫守殿中少監知安德州軍州事上騎都尉淶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撰興中府安德州剏建靈巖寺碑銘并序

  張嗣初 天慶六年新授尚書都官員外郎遼西路錢帛判官

  王鳴鳳 據大都崇聖院碑在應歷十年則穆宗時人

  沙門智光 據重修雲居寺碑在統和二十三年則聖宗時人

  蔡忠順 行吏部尚書參知政事見大慈恩玄化寺碑陰記在太平二年則聖宗時人

  趙遵仁 進士據撰雲居寺鐫經記在清寧四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真延 奉福寺講僧據非濁實行記在清寧九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志延 據暘臺清水院藏經記在咸雍四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善製 據憫忠寺舍利記題燕京管內左右街都僧錄崇祿大夫檢校太師行鴻臚卿聰辯大師賜紫在大安十年則道宗時人

  鄭□ 名已泐據縉陽寺碑記在壽昌元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思察 據易州雲塔院記在乾統二年則天祚時人

  韓溫教 據金山演教院記在乾統三年則天祚時人

  楊丘文 據柳谿洙公璧記在乾統三年則天祚時人

  沙門俊乂 據造長明燈記在乾統五年則天祚時人

  王鑒 據三河縣修文宣王廟記稱布衣王鑒在乾統七年則天祚時人

  沙門志恆 據寶勝寺僧妙行記在乾統七年則天祚時人

  李檢 據寶勝寺大德遺行記在乾統十年則天祚時人

  沙門行鮮 據涿州雲居寺塔燈記亦無年月不知何時人

  沙門志才 據涿州雲居寺藏經記在天慶八年則天祚時人

  耶律孝傑 據摩訶衍論贊玄疏引文稱恭承溫綍俾贊寶編蓋為道宗所命有道宗引可證則道宗時人

  沙門法悟 據玄疏序稱勉副宸衷聊述鄙見亦道宗時人

  耶律純 翰林學士統和二年使高麗見星命總括序

  沙門希麟 撰續一切經音義題燕京崇仁寺沙門希麟錄今考定為統和時人詳本序俊跋

  太宗 本紀諱德光年四十六史臣贊曰太宗甫定多方遠近向化建國號備典章

  穆宗 本紀諱璟小字述嚕應歷十八年遇弒年三十九

  耶律琮 據與孫全興書在保寧六年則景宗時人

  郭襲 本傳性端介識治體南院樞密使加兼政事令以帝游獵上諫拜武定軍節度使

  蕭托輝 本傳字烏庫哩剛直有威重為塔布城節度使未行卒

  劉輝 本傳好學善屬文太康五年第進士大安末為太子洗馬擢史館修撰卒

  耶律實嚕 本傳字楚旺六院部人性剛直有經世志乾統中遙授靜江軍節度使

  李奭 父處溫傳析津人欲挾蕭后歸宋伏誅著其文以示戒

  耶律義先 本傳裕悅仁先弟拜特哩袞王富春

  蕭惟信 字伊聶卓特部人北院樞密副加守司徒

  張穀 北盟會編平州義豐人進士福建元年授興軍節度使

  耶律佛德 本傳字薩巴吳國公北院樞密使大安中致仕

  耶律努妻蕭氏 列女傳小字意辛托斯和之女事親睦族以孝謹聞保大中盧彥叛遇害

  王正 琅邪人右補闕見智光雲居寺碑按正撰雲居寺碑題鹽鐵判官朝議郎右補闕賜緋魚袋在應歷十四年則穆宗時人

  李仲宣 盤山志官知冀州軍事判官文林郎試祕書省校書郎據祐唐寺碑記在統和五年則聖宗時人

  宋璋 據廣濟寺碑在太平五年則聖宗時人

  王寔 據遵化寺碑在重熙十一年則興宗時人

  沙門節祈 感化寺澄方碑題醫巫閭山望海寺僧節祈撰在大安六年則道宗時人

  張希顏 涿州固安縣萬春鄉皇臺里鄉貢進士見法華寺石碣

  沙門方偁 據興國寺太子誕碑在壽昌四年則道宗時人

  李三畋 據張績墓志在清寧九年則道宗時人

  張明 盤山辛禪師塔記題盧龍節度掌書記御史賜緋魚袋記在應歷二年則穆宗時人

  □庭用 據盤山淨光佛塔記在統和二十三年則聖宗時人

  【 比丘】 和照 據無垢淨光塔記在開泰八年則聖宗時人

  張輪翼 據羅漢院塔記在重熙十三年則興宗時人

  沙門普瓖 據藏掩舍利記在太康六年則道宗時人

  王虛中 據天開寺塔記在大安五年則道宗時人

  鄭因 據志貞塔記在大安九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善堅 據奉航塔記在乾統八年則天祚時人

  沙門慧材 天慶二年講經律論師按材在重熙十五年撰佛舍利塔記則材當是興宗時人至天祚時尚存材一作林

  李翊 據陁羅尼幢記在統和十八年則聖宗時人

  樊劭 據王師□幢記在清寧三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德滋 據慈智幢記在太康三年則道宗時人

  張景運 據所撰為祖考妣幢記在太康七年則道宗時人

  張儉 本傳宛平人在丞相太師中書令加尚父封韓陳南國王

  吳卿儒 據龍興觀香幢記在壽昌六年則道宗時人

  惠幽 據鄭佛男幢記在乾統八年則天祚時人

  恆劬 據積祥等幢記在天慶四年則天祚時人

  李忠益 歸化鄉貢進士據李祐墓記在天慶三年則天祚時人

  沙門裕經 據戒污寺幢記在太康三年則道宗時人

  劉師民 據法慈實錄在清寧二年則道宗時人

  耶律儼 本傳字若思析津人本姓李氏咸雍進士第參知政事乾統六年封漆水郡王天慶中薨贈尚父諡忠愨修實錄七十卷

  盧文進 契丹國志為幽州盧龍節度使據舊五代史奔後唐後卒於江南

  王桂 白川州經幢記題長寧軍節度掌書記儒林郎試大理評事武騎尉據記當是聖宗時人

  韓汝誨 契丹國志同知宣誨北院事

  李詢 乘軺錄接伴副使

  牛營 乘軺錄幽州安司

  遼文萃卷六

  ●遼文萃卷七

  逸目考

  ◆逸目考◆

  詩 歌

  賦

  詔諭

  冊

  文

  上書

  書

  贊

  記

  序

  碑

  幢記

  ○詩 歌

  聖宗賜蕭撻凜平敵烈部嘉獎詩 【 本紀】

  賜耶律和覩袞詩 【 又】

  賜皇太弟重元生子詩 【 又】

  召宋使釣魚詩 【 又】

  賜蕭惠生日詩 【 又】

  褒耶律幹特剌詩 【 又】

  道宗君臣同志華彝同風詩 【 本紀】

  雅里即位取資忠治國詩令侍從讀之 【 天祚紀】

  破渤海封東丹王太祖將還獻歌 【 宗室傳】

  東丹王起書樓於西宮作樂田園詩 【 又】

  寧王長沒放鶴詩又應太后命賦移芍藥詩 【 又】

  韓延徽懷鄉里詩 【 本傳】

  興宗酒酣詩 【 本紀】

  蕭孝穆蕭八撤和興宗詩 【 蕭孝穆傳】

  張儉呂德懋奉命美陳昭袞賦詩 【 陳昭袞傳】

  ○賦

  劉三嘏一矢弊雙鹿賦 【 儒林公議】

  劉延慶之敗燕人作賦 【 宋史本傳】

  耶律昭述蕭撻凜平敵烈部功賦 【 聖宗紀】

  道宗放鷹賦 【 本紀】

  ○詔諭

  答夏求唐隆鎮罷建城邑詔 【 重熙二十年西夏傳】

  答夏諒祚乞弛邊備詔 【 重熙二十一年 又】

  遣高嘉努撫諒祚諭 【 又】

  ○冊

  遣蕭孝誠賫玉冊金印封尚書令大夏國王冊 【 天祐五年宋史西夏傳】

  封元昊為夏王冊 【 重熙元年遼史西夏傳】

  封秉常為夏王冊 【 清寧四年又】

  ○文

  太宗幸宏福寺見觀音像乃大聖皇帝應天皇后及人皇王所施製文題壁 【 本紀】

  ○上書

  耶律努妻蕭氏乞子孫為著帳郎君上書 【 列女傳】

  ○書

  開寶八年遣款附使克沙骨慎思聘宋書 【 職官分紀】

  使潘聿撚遺劉承鈞書 【 國志四】

  使韓杞持國書造丁振奉誓書 【 又七】

  ○贊

  姜邯大藏經贊 【 大慈恩玄化寺碑陰記】

  ○記

  姜邯金殿記

  李龔真殿記

  郭元崇慶殿記

  崔沖孫夢周蓬萊殿記 【 均同上】

  ○序

  道宗御製耶律白序 【 本紀】

  金猛編慶讚玄化寺詩都序 【 大慈恩玄化寺碑陰記】 按金猛仕履詳奉先弘慶寺記

  ○碑

  太祖拔朔州擒李嗣本記功碑 【 本紀】

  秦越大長公主捨棠陰坊第為大昊天寺碑 【 有額書史會要】 按墨池編作道宗書

  東丹王歸王繼遠撰南京碑 【 義宗傳】

  李澣建太宗功德碑 【 本傳】

  豐寧縣石人溝斷碑 【 承德府志】 按止存太平元年四字

  七金山三學寺碑 【 元一統志】 按咸雍元年建罹兵火文剝落矣

  中丞韓澤墓在東安縣西北五十里更生村 【 見縣志】 據此是韓澤有碑也

  廣濟寺宋璋佛殿記一太平五年立一重熙五年立 【 寶坻縣志】

  天台法師鑿遮蓋山構殿殿後環洞名雲峯院 【 熱河志】 據此是雲峯院有碑也

  興中府有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焉 【 地理志】 按元一統志謂遼天授嘗獵其間獲一香麝故名麝香崖承德府志四十八曰麝香崖在今土默特右翼旗東九十里石刻今無存

  統和二十三年朝陽縣南千佛洞外斷碑 【 熱河志】

  ○幢記

  金鵲廟大安年石幢記 【 上林彙考】

  應歷七年朝陽縣南臥佛寺石幢記 【 熱河志】

  遼文萃卷七

  ●遼史藝文志補證一卷

  考遼人著述者如倪燦補遼金元藝文志厲鶚補經籍志錢大昕元藝文志附見遼金金門詔三史藝文志近繆小珊先生輯補志附遼文以行俊於諸家所有悉皆標注又補三十餘種統加考證以見梗概焉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附

  ◆經部◆

  經總類

  書類

  通禮類

  小學類

  譯語類

  ○經總類

  道宗頒五經傳疏清寧元年頒定 【 金有】 按本紀詔頒五經傳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員

  ○書類

  書無逸篇一卷統和元年室昉進 【 金有】 按本傳進尚書無逸篇以諫太后聞而嘉獎

  五子之歌一卷大安四年命燕國王延禧寫 【 金有】 按見道宗紀五天祚奉道宗敕寫五子之歌見書史會要

  洪範一卷耶律儼書 按道宗紀命耶律儼書洪範

  ○通禮類

  禮典三卷重熙十五年詔蕭韓家奴及耶律庶成撰 【 倪厲錢金繆有】 按耶律庶成傳偕蕭韓家奴等撰實錄及禮書蕭韓家奴傳詔與庶成酌古準今制為禮典事或有疑與北南院同議既被詔博考經籍自天子達於庶人情文制度可行於世不繆於古者譔成三卷進之據此是禮典即禮書黃目稱禮書金另列禮書於儀注類誤

  ○小學類

  太祖契丹大字耶律庶成制 【 金有】 按本傳幼好學善遼漢文字

  僧行均龍龕手鏡四卷 【 倪厲錢繆有】 按今存晁志作三卷曰契丹僧行均撰凡二萬六千四百三十字注十六萬三千一百餘字僧智光為之序 【 袁本無序字】 後題統和十五年丁酉按紀年通譜耶律隆緒嘗改元統和丁酉至道三年也沈存中言契丹書禁甚嚴傳入中國者法皆死熙寧中有人自虜中得此書 【 袁本虜中作契丹】 入傅欽之家蒲傳正帥浙西取以刻板其末舊題云重熙二年序 【 袁本無舊字二作三】 蒲公削去之今本乃云統和非重熙豈存中不見舊題妄記之耶又見讀書敏求記

  ○譯語類

  五代史重熙十五年蕭韓家奴奉詔譯 【 錢金繆有】 按本傳欲帝知古今成敗譯通厤貞觀政要五代史

  貞觀政要蕭韓家奴譯 【 錢繆有】 見前

  通厤蕭韓家奴譯 【 金繆有】 見前

  陰符經義宗譯 按宗室傳工遼漢文章嘗譯陰符經

  白居易諷諫集聖宗譯 按契丹國志古今詩話聖宗詩云樂天詩集是吾師

  ◆史部◆

  正史類

  實錄類

  起居注類

  雜史類

  故事類

  儀注類

  厤象類

  地理類

  政書類

  刑法類

  職官類

  傳記類

  史鈔類

  ○正史類

  史記漢書咸雍十年頒定 【 金有】 按道宗紀詔有司頒行史記漢書

  耶律儼舊史禮志 按禮志一今國史院有金陳大任遼禮儀志皆其國俗之故又有遼朝雜禮漢儀為多別得宣文閣所藏耶律儼志視大任為加詳存其略著於篇據此是遼史禮志內有儼書

  耶律儼舊史厤象志 按厤象志中閏考注明耶律儼本某年有厤象志下朔考耶律儼以大明法追正乙未月朔又與陳大任紀時或牴牾據此是厤象志內有儼書

  耶律儼舊史儀衞志 按儀衞志四耶律儼陳大任舊志有未備者兼考之遼朝雜禮云據此是儀衞志內有儼書

  耶律儼舊史食貨志 按食貨志上曰大要散見舊史若農穀租賦鹽鐵貿易坑冶泉幣羣牧逐類採摭緝而為篇以存一代食貨之略據此是食貨志中有儼書

  耶律儼舊史世表 按世表曰考之宇文周之書遼本炎帝之後而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後儼志晚出蓋從周書世表又曰聶哷儼史書為涅里蓋遼太祖之始祖也據此是儼曾著世表

  耶律儼舊史后妃傳 按后妃傳序曰儼大任遼史后妃傳大同小異酌取以著於篇據此是后妃傳為儼書但儼薨於天慶中則道宗惠妃傳之召封太皇太妃及奔黑頂山天祚皇后元妃二傳之從狩事皆在其後蓋托克托等據陳大任本補之天祚紀及儼傳言儼纂實錄而不言編史蓋史略之矣

  蕭承祺遼紀四十卷志五卷傳四十卷 【 厲有】 見黃目

  ○實錄類

  皇朝實錄七十卷耶律儼等撰 【 倪錢金繆有】 見黃目本傳大安六年封越國公修皇朝實錄七十卷一名太祖以下實錄天祚紀乾統三年詔耶律儼纂太祖以下實錄七十卷

  統和實錄二十卷室昉邢抱朴等撰 【 倪錢金繆有】 按室昉傳乾亨初監修國史統和八年表進所撰實錄二十卷手詔褒之邢抱朴傳遷翰林學士承旨與室昉同修實錄書見黃目疑即尤目之契丹實錄

  ○起居注類

  興宗起居注重熙中耶律良修 【 金繆有】 按本傳以家貧詔乘廄馬遷修起居注

  ○雜史類

  先朝事迹二十卷耶律庶成蕭韓家奴同撰 【 倪錢金繆有】 按見黃目興宗紀重熙十三年六月詔耶律古雲耶律庶成等編輯國朝上世以來事蹟蕭韓家奴傳詔與耶律庶成錄約尼汗至重熙以來事迹為二十卷進之據此是同撰者尚有耶律古雲也太宗會同元年詔有司編始祖奇善可汗事迹然遼史止載其生於都菴山徙於潢河之濱則此事迹已佚久矣

  大遼事迹 【 倪錢繆有】 按金時高麗所進厤象志下曰高麗所進事蹟載諸王冊文頗見月朔因附入兵衞志下引大遼事迹載東境戍兵以備高麗女直等國見其守國規模布置簡要舉一可知三反矣是此書之作為文章典制而設與先朝事○契丹事 碻非一書

  大遼古今錄 【 錢繆有】 按金時高麗所進厤象志上高麗所志大遼古今錄稱統和十二年始頒正朔

  ○故事類

  契丹朝獻禮物例 見尤目

  虜廷雜記十卷 按契丹降人趙志忠撰始於阿保謹迄耶律宗真李清臣云志忠仕虜為中書舍人得罪宗真 【 得罪下通考無宗真二字趙氏後志有】 來歸上此書及契丹地圖言契丹 【 後志書鈔二字俱作虜中】  事甚詳見晁志志忠避暑漫鈔作玉忠虜庭作北庭

  匈奴須知一卷 按契丹歸朝人 【 袁本通考書錄解題俱作歸明人形近而誤瞿鈔本與此同】 田緯編次 【 袁本通考未有錄契丹地理官制七字】 見晁志疑即尤目之契丹須知

  北遼遺事二卷 按不題撰人蓋遼人也記女直滅遼事序已輯見晁志

  契丹志 見尤目

  燕北錄 見尤目

  ○儀注類

  遼朝雜禮 【 倪厲錢繆有】

  按見黃目遼史樂志曰遼朝雜禮參考史籍定其可知者以補一代之闕儀衞志四耶律儼陳大任舊志有未備者兼考之遼朝雜禮據此則二篇中可攷見雜禮矣百官志三曰凡東宮官多見遼朝雜禮儀衞志四曰鹵簿儀仗人數馬匹得諸本朝太常卿徐世隆家藏遼朝雜禮者如是

  契丹官儀 【 厲繆有】  見尤目

  ○厤象類

  新厤賈俊所進 按厤象志上曰聖宗以賈俊所進新厤因宋大聖舊號行之

  ○地理類

  遼四京記 【 厲繆有】  按四京者東京中京上京燕京見書錄解題

  契丹疆宇圖 【 厲繆有】  按宋志二卷見尤目契丹降人趙志忠來歸上契丹地圖見虜廷雜記及晁志此下三種未知即晁氏所指否

  契丹地理圖 【 厲繆有】  按宋志一卷見鄭略

  大遼對境圖 【 厲繆有】  見鄭略

  ○政書類

  契丹會耍 【 耍:要】 【 厲繆有】  見尤目

  燕北會要 見張鵬日下舊聞序

  契丹機宜命要 見尤目按三書未知即一書否

  ○刑法類

  遼法令耶律庶成耶律德修定 按庶成傳與樞密副使耶律德修定法令庶成參酌古今刊正訛謬成書以進帝覽而善之

  ○職官類

  大遼登科記一卷 【 厲繆有】 按見鄭略記雖不傳然可考見者遼時狀元有高正鄭雲從石用中王熙載呂德懋王用極張儉陳鼎楊文立初錫南承保邢祥 【 涑水紀聞祥賜鐵券】 李可封楊佶史克忠劉二宜南 【 一作高】 承顏 【 以上統和年】 史簡鮮于茂昭張用行孫傑張克傑張仲舉 【 以上開泰年】 張漸李炯 【 太平七年楊又元邢祚知貢舉狀元缺】 張宥劉貞 【 以上太平年】 劉師貞 【 太平十一年劉貞重熙元年劉師貞並五十七人恐有誤】 邢彭年王實王棠 【 重熙十九年殿試進士狀元缺以上重熙年】 張孝傑梁援王鼎 【 以上清寧年】 張臻趙庭睦 【 咸雍十年親出題試進士狀元缺以上咸雍年】 劉瓘李君裕 【 以上太康年】 張轂文充寇尊文 【 以上大安年】 陳衡甫康秉儉 【 以上壽隆年】 馬恭回李石 【 與韓昉並見金史】 劉正韓昉 【 以上乾統年】 王翬 【 天慶年】 李寶信李球 【 二人耶律淳時狀元】 此見於史者也又張昱張人紀馮立 【 見後】 劉霄 【 見元遺山集及癸辛雜識咸雍十年及第當即金史劉彥宗之父官中京留守此可補正史之闕】 邊貫道 【 見中州集豐州人後遷雲中狀元輔臣年代無考非太平七年即重熙十九年矣】 不見於史詳遼詩話上

  ○傳記類

  王鼎焚椒錄一卷 【 倪厲錢繆有】  按今存疑偽

  七賢傳 【 倪厲錢繆有】  按耶律吪傳曰時有取當世名流作七賢傳吪與其一

  遼三臣行事一卷耶律孟簡撰 【 厲金繆有】  按出續通考文學傳太康中上表曰本朝之興幾二百年宜有國史以垂後世乃編耶律赫嚕烏哲休格三人行事以進上命置局編修據此則今史三臣傳皆孟簡所編

  ○史鈔類

  馬得臣唐三紀行事 【 金繆有】  按本傳聖宗閱唐高祖太宗元宗三紀得臣乃錄其行事可法者進之

  ◆子部◆

  釋家類

  道家類

  五行家類

  醫家類

  藝術類

  ○釋家類

  道宗造經四十七帙石經大碑一百八十片

  通理大師造經四十四帙石經小碑四千八十片 按佛經細目見雲居寺續祕藏經記

  聖宗鐫造大般若經八十卷碑二百四十條

  又鐫寫大寶積經一部一百二十卷碑三百六十條按見涿州雲居寺東峰續鐫成四大部經記記云自太平七年至清寧三年是至道宗時始訖工也

  道宗頒高麗佛經僧善知讐校 【 金繆有】  按本紀太康九年十一月詔僧善知讐校高麗所進佛經頒行之續通考作十年誤

  道宗御製華嚴經頌 【 厲金繆有】  見續通考按本紀咸雍八年七月以御

  書華嚴經五頌出示羣臣

  釋摩訶衍論通玄鈔四卷沙門志福撰 【 繆有】 日本刊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五卷沙門法悟撰 【 繆有】 日本刊

  大契丹國師中天竺摩竭陁國三藏法師慈賢譚經四種共八卷見釋藏目錄

  僧无礙大師妙續一切經 按見續一切經音義序无礙大師曾與王正重修雲居寺碑命沙門智光為記者見房山重修雲居寺碑記

  僧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十卷 日本刊

  沙門郎思孝海山文集 按引見金王寂遼東行部志

  僧非濁往生集二十卷 【 厲錢繆有】 出奉福寺尊勝陀羅尼石幢記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按僧真延撰非濁禪師實行記云撰往生集二十卷檢校太傅太尉

  燕僧利正撰長慶人事軍律三卷 【 厲繆有】 見鄭略

  ○道家類

  海蟾子詩一卷 【 厲繆有】 出鄭略按即劉海也

  碣石剩談海蟾姓劉名嚞渤海人十六登科甲五十至相位金文最十一戴 【 戴:載】 劉海蟾堂移石刻記有云廷置 【 置:直】 少時讀海蟾子詩帙高風莫能企及遼詩話止引神仙通鑑尚未及此內丹書聖宗統和八年于闐張文寶進 【 厲繆有】 見續通攷

  ○五行家類

  王白百中歌 【 倪厲錢金繆有】 見黃目盧曰興國軍節度使占卜書按方伎傳王白冀州人明天文善卜笠 【 笠:筮】 撰百中歌行於世

  耶律純星命總括五卷 【 倪厲錢金繆有】 按自序已輯一名祕訣

  ○醫家類

  耶律庶成方脈書 【 錢有】 按本傳初契丹醫人鮮知切脈審藥上命庶成譯方脈書行之自是人皆通習雖諸部族亦知醫事

  直魯古鍼炙書一卷 【 錢金繆有】 見世善堂書目

  直魯古脈經 【 錢金繆有】 按即珠勒呼方伎傳吐谷渾人世善醫專事鍼灸太宗時以太醫給待嘗撰脈經諸鍼灸書行於世

  ○藝術類

  興宗千角鹿圖鵝雁圖 按圖畫見聞志興宗以五幅縑畫千角鹿圖獻於宋旁題年月日御畫又畫鵝雁圖見續通鑑長編契丹國志

  義宗射騎圖獵雪圖千鹿圖 【 金有】 按宗室傳善畫本國人物如射騎獵雪千鹿圖入宋祕府繪事備考道宗清寧中以義宗千鹿圖賜蕭瀜李廌畫品祕閣有李贊華畫鹿

  陳升南征得勝圖 按聖宗紀翰林待詔陳升寫南征得勝圖於上京五鸞殿

  胡瓌射雕圖啗鷹圖 按五代名畫補遺胡瓌善畫蕃馬有射雕啗鷹等圖傳於世子虔畫有父風

  ◆集部◆

  別集類

  詩集類

  詩評類

  ○別集類

  道宗清寧集耶律良編 【 錢厲金繆有】 出續通考按本傳奏請編御製詩文目曰清寧集詩文已輯

  道宗御製詩賦耶律伯編 按本紀清寧六年耶律伯請編次御製詩賦仍命伯為序伯一作白

  平王隆先閬苑集 【 錢厲金繆有】 出續通考按宗室本傳聰明博學能詩閬苑集行世金列閬苑詩宜併入

  耶律良慶會集 【 厲錢有】 出續通考按本傳上命良詩為慶會集親製其序

  耶律資忠西亭集 【 厲錢金繆有】 出續通考按本傳再使高麗留弗遣資忠每懷君親輒有著述號西亭集金又列西亭詩宜併入

  耶律庶成集 【 錢金繆有】 按本傳於詩尤工有詩文行於世乞廣本國姓氏表已輯金列四時逸樂賦入賦類宜併入

  耶律孟蘭集 【 金有】 按本傳性穎悟六歲父晨出獵俾賦曉天星月詩應聲而成父大奇之乞修國史表已輯

  耶律谷欲集 【 金有】 按本傳又作古雲工文章興宗命為詩友

  蕭韓家奴六義集十二卷 【 錢金繆有】 出續通考按本傳少好學博覽經史有六義集十二卷行於世金於賦類列四時逸樂賦碑類列太祖功德碑策對類列策對一卷宜併入

  蕭孝穆寶老集 【 厲錢金繆有】 出續通考按本傳時稱為國寶臣目所著文曰寶老集諫南伐疏謀取三關議已輯

  蕭柳歲寒集千篇 【 繆有】 出續通考按本傳多知能文膂力絕人耶律觀音努集柳著詩千篇目曰歲寒集

  劉景集四十卷 【 厲繆有】 出宋志

  楊佶登瀛集五卷 【 厲錢金繆有】 出宋志按本傳穎悟異常文章號得體宋梅詢賀千齡節詔佶迎送多倡酬每見稱貴有登瀛集行於世

  王棠集 【 金繆有】 按本傳博古善屬文

  耶律氏常哥集 【 金繆有】 按列女傳回文詩已輯金又列常哥詩宜併入

  李澣丁年集十卷 【 厲繆有】 出宋志

  李氏應歷小集十卷 【 厲繆有】 按鄭略李澣晉末陷契丹以遼應歷年號名集

  ○詩集類

  聖宗御製曲五百餘首 見契丹國志按本紀幼喜書翰十歲能詩既長曉音律

  天祚文妃諷諫歌 【 金有】 按見后妃傳

  義宗詩 【 金有】 見宗室傳按海上詩已輯

  馬得成詩 【 金有】 見本傳

  耶律庶成詩集 【 錢金繆有】 見前

  耶律韓留述懷詩 【 金有】 按本傳詔進述懷詩上嘉歎

  耶律孟簡放懷詩一卷 【 厲錢金繆有】 出續通考按本傳作放懷詩二十首序已輯

  邢簡妻陳氏詩 【 金有】 見列女傳

  王鼎詩 【 金有】 按本傳時馬唐俊有文名燕薊閒與同志祓禊水濱酌酒賦詩鼎偶造席俊欲以詩困之先出所作索賦鼎援筆立成

  馬唐俊詩 見前

  ○詩評類

  雷溪子鼎新詩話 按遼易縣魏道明著舉進士累官安國節度使續通考中州是詩全金詩采二首中州集采二首己輯繹其詩意可知論詩之梗概矣

  ◆附◆

  ○附

  宋金人談遼事書目

  葉隆禮契丹國志十七卷 今存

  洪皓北漠記聞一卷續一卷 今存

  曾公亮武經總要邊防集五卷 今存

  曹勛北狩見聞錄一卷 四庫目 今存

  王曾上契丹事一卷 俊從五代史附錄遼史地里志輯一名行程錄

  富弼行程記 俊從遼史地里志契丹國志輯一卷

  富公語錄 見晁志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 俊從大金國志輯一卷

  李罕使遼見聞錄二卷 見書錄解題

  張舜民使遼錄二卷 見晁志俊從契丹國志輯

  史愿亡遼錄 見北盟會編

  范質石晉啗蕃卷一卷 見書錄解題 晁志

  錄 【 錄:胡】 嶠陷北記 俊從五代史四夷附錄遼史地里志營衞志契丹國志輯一卷

  薛映上京記一卷大中祥符九年事 俊從遼地志輯

  程大昌北邊備對 見遼史拾遺

  武珪北蕃地里志 俊從契丹國志曾慥類說輯一卷以下三種疑為一書

  武珪燕北雜記

  燕北雜錄

  北遼通書 洪遵泉志引

  王安中入燕錄 以下五種引見北盟會編

  蔡攸?革北征紀實

  馬擴茆齋自敘

  許採陷燕錄

  趙子砥燕雲錄

  金王寂遼東行部志一卷 按今存

  附 本朝孫承澤有遼金遺事一卷

  遼史藝文志補證